
字斟句酌品诗心在比较品读中教授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docx
5页在教授杜甫诗歌《咏怀古迹(其三)》时,笔者大胆挑战诗圣杜甫,大胆挑战自我,别有匠心地大幅改动原作,给学生留下一个不伦不类、恶搞杜诗的印象,也让学生在惊愕、搞笑、疑惑、迷茫不解中逐渐走近杜诗原作通过比较改作与原作,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感受杜诗语言的精深凝练,情感的丰富深沉和思想的深刻精辟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互动频繁,参与面广,教学有趣,思路开阔,情感体验实在,文化含量丰厚,教学效果很好现将授课流程及内容研讨稍作梳理,就教方家及广大同仁一、开门见山,呈现改作思考:原作与改作相比,有哪些异同?你认为两作语言上的不同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课本相关注解及资料研讨分小组探讨、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揽全课,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进入诗人的情意世界教师将改作呈现在投影仪大屏幕上,并要求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咏怀古迹(原作)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改作)徐昌才五湖四海汇荆门,生长美女昭君村两去汉宫往匈奴,独留坟墓向清晨画图识得美人面,环佩乐归夜月魂。
百载古筝作胡乐,分明怨恨心中情二、倒嚼甘蔗,领悟诗眼导引: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同学们刚刚学过的杜甫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中的“故园心 ”三个字,它表达了诗人置身战乱年月,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欲归不能,思乡无计的困窘状态诗眼就是凝结诗人思想情感,辐射诗歌全篇,盘活诗歌意境的关键字句请同学们找出原作和改作的诗眼,并思考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围绕诗眼展开描写的 要求理解相关诗句的丰富意韵两作诗眼均是最后一句“怨恨”二字,两作颔联、颈联均是围绕“怨恨”展开的描写原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三个方面强调“怨恨”:一是怨恨流传的时间久长,是“千载”,千秋百代之后,人们仍然在弹奏琵琶,弹奏胡乐,表达昭君当年心中那份怨恨之情二是表情达意的方式———琵琶胡语,人们借助琵琶这种最先从域外传来的乐器, 弹奏据说是昭君当年创制的“怨思之歌”三是“怨恨”强烈,“分明” 是明明、显明、显然的意思,这里强调胡乐表达的怨恨非常强烈,非常集中诗句中,“胡语”是胡乐、胡曲的意思,表明昭君创制的“怨思之歌”,倾诉了她在汉宫遭受的冷遇;使用胡地语言,表达了她的幽怨之思,带有浓郁的异域风味改诗中的“胡乐”仅仅点出了音乐的归属———胡地音乐,异域风味减淡。
古筝”不是异域乐器,而是中原内地乐器,没有异域风味百载”没有“千载”更能表现昭君“怨恨”传承的时间之久远,情意之感人三、比较颈联,领悟“怨恨”思考:两作颈联均写了昭君的“怨恨”,昭君怨恨什么呢?为什么要怨恨?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分析,并比较两作表达的优劣1) 先理解上半句关于史实,课本有相关注解,学生很容易看出,单从“画图省识春风面”来看,昭君怨恨有二:一是怨恨画工毛延寿贪图钱财,品行卑劣,丑化昭君形象,断送昭君前途;二是怨恨汉元帝有眼无珠,以画取人,不辨美丑,非常昏庸、荒唐,甚至愚蠢两作表达有异春风面”喻指美貌如春,妩媚撩人,令人心旌摇荡,无限神往,改为“美人面”比较空泛,表意平平,索然寡味教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举例补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满面春风”“ 春风得意”“如沐春风”等等,这些成语中“春风”的含义与杜诗不同省识”与“识得”有区别省识”教材注解为“曾经识得”,如此理解,只是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当年汉文帝以画取人、目不识珠的事实,感情色彩比较淡薄至此,笔者提示同学们思考“省”字还有那些常见意义,不妨通过组词来理解学生很快想起,省略、俭省、省吃俭用,等等,在这些“省”字词语中,“省”含有少许、减少的意思,结合杜甫诗歌语境考察,此处“省识”理解为“约略识得”“大约识得”比较恰当。
汉文帝挑选宫妃荒唐到了极点,不是亲自目测考量,而是以画识人,贪图简单,这里面免不了有奸佞小人做手脚, 画师毛延寿就是其中之一,昭君未行贿画师,所以画师就轻描淡画,掩没了她的国色天香文帝呢?自然受欺骗,不曾真正识得昭君的绝佳容貌,及至昭君出嫁塞外时,文帝才后悔不已完全可以说,文帝约略识得,甚至完全不识昭君真容,可见文帝有多么愚蠢,多么荒唐!昭君真容美貌不被皇上识得,又是何等冤枉,何等不幸!一个“省识”既准确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又寄寓了老杜对昭君冤屈的深深同情2) 再理解下半句上半句说昭君生前的汉宫遭遇,埋没深宫,不被宠幸,埋没青春,不遂心愿;下半句写昭君生不能回,客死异邦,变作魂魄,也要千里万里,星月兼程,赶回故里,印证了中国人说的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改作“乐归”写出了昭君灵魂归来,心中高兴,似乎与全诗“怨恨”的情调不协调原作“空归”大有含义: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昭君灵魂缥缥缈缈地回来了,身上的衣饰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她回家的脚步很匆忙,她回家的心情很焦急,可是,老杜感叹,这又有什么用呢?白走一趟啊,枉费心机啊,再也看不见亲人,亲人再也看不见昭君,那份哀怨,那份悲愤,永远留在塞外,留在坟墓之中,留存天地之间。
幽怨何等深重,孤愤何等强烈这个“空”字用得极妙,一来揭示了昭君的悲惨命运和强烈的思归之心, 二来体现出老杜的深深悲悯和满怀愤懑知昭君千载怨恨者,唯老杜一人而已四、比较颔联,领悟“怨恨”思考: 两作颔联均描述了昭君的一生大事和悲剧命运,上半句写生,下半句写死,生死对比,浓缩一生两作“怨恨”之情表现在哪里?两作词句表达效果有何优劣?(1)先理解上半句教师可以补充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资料,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昭君形象的理解昭君不同于一般美女, 比如中国四大美人当中的西施、貂蝉、杨玉环等,这些美女多是男人的附属物,帝王生活中的玩物,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中国历史上未必建功立业,造福国家,昭君以一个大汉女子的身份,克服重重困难,主动请求远嫁异邦,和亲塞外,给汉匈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带来至少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安宁,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昭君不是一般的“窈窕红颜”,而是一位和平使者,民族英雄原作“紫台”指紫宫、皇宫,显得比较高贵庄严,可以想见皇宫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可以想见宫女生活的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万千民间女子梦寐以求入选宫女,享受一世荣华富贵诗作暗示昭君身为宫女,生活在皇宫,可以衣食无忧,安享富贵,也令人羡慕,似乎应该倍加珍惜才对。
可是昭君最后放弃了这种荣华富贵,足见她的眼光与追求与凡俗女子大不相同 换作 “汉宫”一词,表达平平,情感意味大大减少原作“朔漠”指风沙大漠,地广人稀,是异域他乡,言语不通,风俗不适,是天遥地远,天荒地老,是思乡无极,念亲无望,是痛苦和困难的象征,暗示昭君此去处境艰难,度日如年改作“匈奴”则缺少这些丰富的意味,不能引发读者广泛的联想与回味连”是连接、交通,联络、交接的意思,结合昭君处境来理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昭君离开豪华富丽的汉宫,离开养尊处优的生活,远赴大漠风沙的塞外,远嫁人生地陌的他乡,命运悲苦,困难重重,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二是昭君和亲塞外,连接沟通两个民族,使边境安宁,使人民安定,避免了杀伐争夺、流血牺牲,化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大英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担当了国家责任,何其伟大,何等崇高!改诗中的“往”,仅仅强调目的或方向,体现不出昭君和亲塞外的巨大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也不能体现诗人对昭君的钦佩、赞扬之情去”紫台,是离开故宫,离开故国,离开故乡,离开亲人,而且,这一次离开,永无回归之日,实质上是生离死别,的确惊心动魄昭君的思乡恋亲,昭君的怀想故国,不难体会。
去”得悲壮,“去”得缠绵,思乡如风,弥漫天地一”是连词,表假设,暗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先后相续,时间短促,进程很快一去”与“连”结合起来看, 这种句式表达既有一去不返、 归国无望的悲凄,又有毅然决然、义不容辞的大义,还有一去定乾坤、一去换和平的风范总之凸显了昭君的复杂情意换作 “两去 ”显然不妥,“一”不是数词,“两去”与历史事实不吻合换作“已去”纯属过去完成时态,没有“一去…… 连……”这种句式所蕴含的复杂情思2)再理解下半句此句描绘了一幅形象的画面,苍凉悲壮,大气磅礴,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觉,突出昭君客死异国,心向故园的情意青冢”意指昭君坟墓,一年四季,绿草青青,生机勃勃,永不变色,象征人们对昭君的无比爱戴,深切缅怀,无上崇敬明明是传说附会,但是杜甫相信,千秋百代的中华儿女相信,他们心中,昭君墓地就是如此,芳草萋萋,蓬蓬勃勃,长满相思,长满赞颂相思怀念,一如青草,历经千年万载,永不退色改作“坟墓”表意平淡无奇,褪尽传奇色彩,缺少缅怀情味理解“黄昏”对于理解全诗,特别是昭君思想情感至关重要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脑海中的诗词储备,说说学过那些描写黄昏的诗词,黄昏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联系杜诗说说“黄昏”又留给昭君怎样的感受。
学生很容易背诵出一些诗句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陶渊明《 归园田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矣?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些诗句描写黄昏,给人感觉黄昏宁静、祥和,温馨、幸福,诗意,浪漫黄昏”不纯粹是一个时间概念,《诗经》写黄昏鸡鸭入笼,牛羊归圈,人人回家,家家团聚,一幅温馨美好、和谐宁静的生活画面《秋思 》对比两组镜头,一是游子漂泊天涯,无家可归,心怀忐忑,愁肠百结;二是乡村人家炊烟袅袅,灯火点点,一派祥和,一派安宁两相对比,烘托游子内心的凄凉苦楚此处“黄昏”同样是和谐、温馨生活的写照回到老杜诗句,“黄昏”涵盖时空,时间而言,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家家团聚;空间而言,千里之外,故国家园,温馨美好,一派祥和,昭君魂思故国,心向家园,可是,生不能往,客死异邦,即便化作一堆坟墓,耸立在大漠荒烟之中,高天暮霭之下,也要朝向大汉故国,也要思念家园亲故昭君的“黄昏”带给人悲凉苍茫,带给人寂寥沉重,带给人幽怨苦闷,无言独向苍穹,此恨又有无限。
换作“清晨”,当然不可以清晨,万物欣欣,人们忙碌,开始崭新的一天,满怀希望开创生活,气氛、情调与昭君心境、遭遇不协调五、比较首联,品味构思思考:首联交代昭君出生之地,描绘山川景色有何用意?两作相比,诗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关于“赴”字,学界有争议,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云:“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如此雄奇飞动,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合适,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换句话说,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壮丽之景清人吴瞻泰《杜诗题要》云:“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谓老杜用高山大川、灵山秀水来烘托明妃,抬高明妃,但对于“明妃”的身份界定仍然是 “窈窕红颜”,不是巾帼英雄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郑重 ”何在,语焉未详,不了了之笔者认为,以上看法似有不妥,就全诗而论,老杜是把昭君当作一位既有儿女情长又有英雄气概的人物来歌咏的她远嫁匈奴,克服万难,和亲塞外,造福两国,利在后代,这是很多专擅杀伐争夺的帝王将相都做不到的,昭君当然是一个大英雄,巾帼英雄好马配好鞍,英雄配山水,昭君的惊世之功和爱国之举完全可以和锦锈山河相匹配。
因此,这个“赴” 字用得好赴,本意是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句中描绘千山飞腾,万水奔波的雄奇景象,化静为动,化平为奇,颇具神韵本来水流东去,群峰屹立,但是,站在老杜那个位置就有山奔江走之感老杜站在夔州高处,东望长江远去,群山起伏,流水滔滔不也似乎带动了青山迢迢吗?再说,这个“赴” 字,不但状写山河壮丽,烘托昭君英雄,也从一个侧面烘托诗人登高望远的博大开阔的胸襟老杜流寓夔州,落魄。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