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单元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衡水高考 名师总结.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二少****畔
  • 文档编号:160680883
  • 上传时间:2021-0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1M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课标提示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考点二 辛亥革命[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 ①天京 ②反封建 ③平均主义 ④西方 ⑤工商业 ⑥新式学堂 ⑦资本主义考点二 ①资本主义经济 ②民主革命 ③同盟会 ④黄花岗 ⑤新军 ⑥武汉三镇 ⑦五色旗 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⑨资产阶级 ⑩封建专制 ⑪资产阶级 ⑫封建君主专制 ⑬帝国主义 ⑭民主共和[巧学妙用]图解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构图解史——《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联系图解历史——“联合绞杀”漫画藏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恭祝中華民囻萬歲》把“國”写成“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片证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图示解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考法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及其局限性【考题1】 (2016湖南衡阳三模)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答案 B『』 如题干中出现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表述,如“一定”“没有”“完全”“都”“只有”等词语,需要谨慎思考如本题选项中的“没有”,A、C两项都有所体现或实行,D项中“五权分立”题干信息未涉及,B项符合材料信息“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1)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2)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3)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考法2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考题2】 (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答案 D『』 衡量革命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成败目标结果直接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直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最终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考法3 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史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史料二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宴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陈独秀传》『』 (1)史料一论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根据史料一归纳辛亥革命后农村的基本面貌提示 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2)史料二阐述了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反思据史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提示 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因受到内因(如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和外因(如时代要求等)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认知史料一关键信息是“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史料二关键信息“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据此可回答问题『』 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尤其是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4)从社会史观看,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习俗出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考法4 从现代化角度审视太平天国运动史料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

      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史料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太平天国运动试评论史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提示 观点一: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观点二: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据史料“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可知与现代化进程相违背,而在客观上“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2)“播下革命种子”——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4)“削弱清廷根基”——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5)“迟滞近代化进程”——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6)“催生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 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上的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

      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答案 B2.(2012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 略13实 用 文 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