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古诗-赏析_10.doc
2页浣溪沙-古诗-赏析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简析这是一首怀人感梦之作其所怀之人是作者深深爱恋而后来辞去的美姬,所感之梦是梦到姬人的故居而未见其人夕阳寂寂,燕子归来,隔门遥望居室,帘钩似在晃动,玉人宛在室中,纤手偶现,香泽微闻这是一个境界凄迷而情味温馨的梦梦中的燕子与纤手那么是牵动作者愁思的主要画面此番梦中出现归燕,正是其常视燕子为伊人化身的心态之重现;而帘后之玉纤,正是其平日对此纤手之念念难忘"落絮无声"、"行云有影",那么是呈现于梦中富有象喻意义的景物;而春之"堕泪",月之"含羞",更是作者的幽思遐想之游翔于梦中赏析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盎然词人说: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没有说明燕归愁〞,仿佛同情人们离别,黯然无语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情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约,〞那么已是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分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连,不忍别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是深化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是兴、比并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兼有两个方面一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写离别时的吞声饮泣这里略去了絮花从空中飘落,好象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人亦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一样,也是一个形象表达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增加对方的悲伤同时也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云影,云遮月衬出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此词“落絮〞、“行云〞一联正是“寄言〞外表是写自然,其实是写情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云〞当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表现了人的离别悲哀的深度,那说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迷离的至美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神伤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生思绪。
无昼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风更不堪忍受了这是当日离别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同样也是此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浓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气氛覆盖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构造上的得力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