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pdf
13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课文目录:17中国石拱桥 / 茅以升18苏州园林 / 叶圣陶19蝉 / 法布尔20梦回繁华 / 毛宁17.中国石拱桥教学目的: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4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 )作者茅以升 (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 研究和教学工作30 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 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二、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 ): 洨(Xi o) 匀称(y n ch n)鷟(zhu ) 佥(qi n) 河堤(d) 2补充解词: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推崇:很尊重三、划分段落1范读课文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第一部分 (第 1-2 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 (第 3-9 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 (第 10 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 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 独拱” 石桥,后者是“ 联拱” 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五、完成课后练习五六、布置课后作业: 精读课文,研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并列出层次表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略)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二、学习新课1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 1、2 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小结:开头第 1 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 2 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 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2)默读 4、5 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小结:第 4 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 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 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 (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3)指名读第6 段,教师强调 “ 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小结:由整体到局部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2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1)要求学生列举出课文中表示准确数字和概数的词句小结:不能改动或去掉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用词准确的表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2)教师突出一些有修饰语和关联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分析3总结课文三、作业1完成课后的 “ 思考和练习 ” 2学写一篇选择有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教学反思:18苏州园林教学重点:1. 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2. 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3.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4. 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2. 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3字词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3以课文第 4、5 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 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 ( 学生讨论,回答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二、朗读第一段, 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朗读第二段, 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四、分析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 ) (1) 用“| ”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 ?可不可互换 ?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 七、提问: 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 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十、本课小结十一、布置作业: 作文我们的校园要求: 1. 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 34 种说明方法 4.字数: 500字教学反思:19蝉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 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蝉之恕”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 ,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 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 90 天)2 “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 ,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 17 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 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17 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除了赞美之外。
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蝉之悟”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五、作业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 直闹到夕阳西下时, 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 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教学反思:20.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课时安排: 1 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