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 生活在地球村3.doc
3页第一单元:世界大舞台 新张集学区陶集中学 姜成珍 第一课 生活在地球村 第 1 课时《地球村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村形成的原因和科技经济发展给“村民”代理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合作,交流,明白地球村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村的景色很不错,我们要爱护地球感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的极大变化,感悟我们在地球村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设定依据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视野不断扩大,但对社会缺乏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本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热爱和平”的理念,具有世界眼光要求,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难点:地球村内存在的问题及对人类的危害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美丽的小村庄里,村与村相距很小,邻里交往很方便,那么地球村的人们生活的怎样呢?地球村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村的形成”(板书:地球村的形成) 二、讲授新课(一)、地球在变小(板书) 师:我向学生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对地球村有感性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还知道那些先进的交通工具?2你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3未来的交通工具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小组之间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后可能答:(1)地铁、电瓶车、飞机等、 (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3) (3)没有污染,速度更快 师总结:(2)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人类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更加注重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增加安全性而且会更轻便,交通工具的制作材料更加先进,更加环保 .所以说,地球村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地球在变小,同时板书(地球在变小----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 (二)神话成现实(板书) 师: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然后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页的图片,思考:除了“烽火”,古代还有哪些通信方式? 生可能答:击鼓、飞鸽传书、鸿雁传书 师: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联系起来十分不易,于是他们就想象出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故事。
今天,这个神话传说已经被人们变成现实请看一下第四页的图片,思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时,你用过哪些通信方式?你所知道的现代通信方式还有那些? 生讨论后可能答:发短信,打,聊, 现代通信方式:电子邮件,,卫星, 师:那对比一下古今通信方式,说说它们的优缺点吧! 生讨论后可能答:古代;绿色环保,但速度慢 现代:迅速,直接,但浪费资源 师补充总结:古代:绿色环保,节省资源,但速度慢,效率低,容易出错 现代:效率高,准确,直接,但浪费资源 所以说,地球村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是神话成现实,同时板书(神话成现实----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 (三)全球尽在网中(板书) 师:讲述网络求医,网订车票,网订年夜饭的事例,请同学读课本P4—P5阅读两则材料,想一想,网络的积极作用都有哪些? 生思考讨论:交流更加方便,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可以购物,可以娱乐休闲,可以学习等等 师:你还知道哪些网络新名词? 生:博客,黑客,,微博,菜鸟,大虾师:那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使用网络的呢? 生讨论:学习,玩游戏,可能更多的是打网络游戏,聊天,并且深陷其中 师:所以说,网络具有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那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呢? 生分组讨论,让同学来分别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并适当的加以点评。
师总结地球村形成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尽在网中,同时板书(全球尽在网中----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 (四)地球村形成的原因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村形成的原因是1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2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3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4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师:在这几条原因中,那一条是地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呢?生小组讨论个别代表回答师点评指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地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 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得高山大海、沙漠险滩都不再是难以跨越的阻隔我们居住的这个庞大星球好像变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四、板书设计 地球村的形成 1. 地球在变小----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 2. 神话成现实----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 3. 全球尽在网中--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 4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六、教后反思: 学生由初二进入初三,思想品德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奥会门票的网上订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历史典故的运用,网络求医的神奇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地球村”形成的理解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活动频繁,也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
但在引导学生思考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学生讨论的不是太激烈,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愿意展示,还需继续培养学生自由讨论的能力和敢于展示的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