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四.pdf
3页5.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 : 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 ,识大体 ,讲团结二、重难点 :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三、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 ,讨论交流四、课时安排 :3 课时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发预习内容 )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2、速读课文 ,讨论交流1)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清脉络 ,概括段意1)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4、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展示课 ) 一、导入新课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 ,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 ,他是怎么说的 ?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 ,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 ,感悟人物特点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读一读 ,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 (二)集体交流 ,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a、为什么非常着急? b、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想了一会儿 ,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 ,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己先练一练3、教师小结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 ,师追问 :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A、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B、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 ,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 ,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 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c、学生讨论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 ,你会怎么劝廉颇呢? 谁来说说 ? 三、解析“渑池会见”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 ,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 ,探究 ,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第三课时 (展示课 ) 一、复习检查 ,导入新课上节课的学习 ,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一)学习“负荆请罪”1、个故事 ,勾画语句 ,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2、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3、生看插图 ,书上只说 :“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4、作 ,交流二)理清课文条理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三、总结提升 ,课后延伸了课文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 板书设计 : 将(廉颇 ) 相(蔺相如 ) 百战百胜完壁归赵机智勇敢勇于改过渑池之会不怕牺牲不和负荆请罪和以国家利益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