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渊明简介朝代.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66739730
  • 上传时间:2022-03-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3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陶渊明简介朝代 引导语:(陶渊明)别名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下面是有关他的朝代简介资料,接待大家阅读了解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世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繁重(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却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对比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身世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值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貌似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向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分外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朴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其次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由于不欣喜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挚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断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概括事迹已不成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步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导,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头,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热爱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头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成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概括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仍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参与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憧憬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缺乏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冲突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依旧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理想,安得久离析',混乱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结果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头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终止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貌似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人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拜访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情感生活/陶渊明[东晋诗人] 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

      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更重要 朱光潜《诗论》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大量冲突和冲突;和一切宏伟的诗人一样,他终究达成调和静穆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冲澹',却可能让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他一生饱经忧患,并不像大量人想的那样悠闲自满,极端困苦时,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境地,他虽不怨天,但是叫儿子们幼而饥寒,他尤觉良心有愧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诗集之中多有忧生之嗟,可见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时常在渊明心中旋转尤其是刚到中年,不但父母都死了,原配夫人也死了,不能不叫他"既伤逝者,行自念也'这世间还有谁能给他抚慰呢?他对于子弟,本来"既见其生,实欲其可',而事实上"虽有五男儿,总不爱纸笔',使他嗟叹"天运'至于学士大夫中的挚友,大半和他"语默殊势',令他起"息交绝游'的念头连对比知己的象周续之、颜延之一班人也都转到刘宋去忙着做官,他送行时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路若经商山,为我稍踌躇',这语音之中有多少落莫之感! 思想性格/陶渊明[东晋诗人]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斟酌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那么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表达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更加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净,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愿同流合污他梦想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往往发生冲突,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模范:"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困苦,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流失其为人的准那么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斟酌"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气力。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梦想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自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冲突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对比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气力支变更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可能能片面地达成,更加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那么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优良代表 与桃花源/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那么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爱好大自然,敬仰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猛烈地呼叫他 "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繁忙时,这个声音在呼叫;当他寻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叫结果,他终究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理由,而客观理由那么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毕竟是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