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灭高句丽之战.doc
7页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不过,643年唐太宗又开始考虑对高句丽动武,并想下令先让契丹和靺鞨偷袭高句丽唐太宗的内兄长孙无忌对此表示反对,建议唐太宗先与高句丽假装为好,后趁其不备攻之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册封高句丽宝藏王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643年,新罗善德女王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并请求唐援助。
唐太宗于是派相里玄奖到高句丽下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攻打新罗相里玄奖到达高句丽都城平壤时,渊盖苏文正在与新罗交战得知相里玄奖的到来,渊盖苏文返回到平壤会见他不过,渊盖苏文拒绝了唐太宗的要求相里玄奖回到长安后将此事禀告唐太宗后,唐太宗于是决意要攻打高句丽,大将李世勣也表示支持尽管褚遂良反对,但唐太宗攻打高句丽的决心已定二.第一次战争(644—645年)战争准备:644年,唐太宗派阎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上饶)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筹建400艘军船,并将幽州(今北京)以及忠于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队划给营州的指挥官,让其对高句丽进行探试性的攻击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 644年冬,唐太宗带着大多数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开始缓慢向唐与高句丽的边境进发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并在那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张亮率4万3千部队乘500艘战船从莱州出发,过黄海向平壤进发与此同时让李世勣率6万部队从陆地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句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戴自己的人民 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气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初战告捷:645年春,唐太宗开始离开洛阳攻打高句丽萧瑀被留下来看守洛阳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唐太宗让李治留在那负责部队的后勤任务与李治一齐留守定州还有高士廉、刘洎、马周、张行成、高季辅李世民这带着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继续前行与此同时,李世勣和李道宗已先与李世民越过辽河并在645年夏,攻下盖牟(今辽宁抚顺) 在海路,张亮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今辽宁大连)为了震慑高句丽,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但并没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进一步向平壤进发很快,李世勣和李道宗将隋炀帝曾久攻不下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包围,并在唐太宗到来时拿下了辽东,白岩城城主孙代音请降随后李世民开始向安市城(今辽宁鞍山)进军。
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唐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将军张士贵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贵应募从军唐军攻安地,郎将刘君昂为敌军围困,薛仁贵救援刘君昂,斩敌将首级,系在马鞍上,震慑敌军,由此知名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阻击援军时,骁勇善骑射,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击败了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手下将领高延寿的20万大军自此得到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赐马二匹,绢40匹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安市城之战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春(中国及朝鲜史书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鲜民间传说此人名叫杨万春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渊盖苏文摄政高句丽后,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渊苏盖文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春继续担任其职务 于是乎,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勣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于是唐太宗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据悉当唐太宗和李世勣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
李世勣于是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1]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就这样李世勣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一天,唐太宗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于是告诉李世勣说高句丽人可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突袭李世勣于是作好了高句丽会在晚上突袭的准备事不出所料,安市城当晚真的对唐进行了突袭不过早有防备的李世民,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与此同时,李道宗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为此,安市城也不断加高东南边的城墙双方这样对峙了60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爱登上了土山顶忽然,土山出现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安市城的城墙也因此倒塌傅伏爱这时却擅离职守高句丽趁乱发动进攻占领了土山,并使其成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开处死了傅伏爱并下令对土山进行疯狂攻击不过打了三天也没拿下来李道宗于是赤脚向李世民请罪不过李世民宽恕了他随着冬天的临近,唐的供给也开始匮乏645年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撤退李世民在从辽东撤退的时候,强迫辽东的居民迁往唐的地域内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史记》记载,大约有7万高句丽人被迫从辽东迁入唐李世民在过辽河的时候,遇到了泥沼。
动用了1万人填平泥沼后,唐的大部队才通过辽河 一些士兵因此在寒冬等待时被冻死唐太宗很后悔发动了这场战争,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魏徵643年病故后,唐太宗曾怀疑他与侯君集和杜正伦结党,而毁掉的自已亲自撰写的魏徵墓忏悔后,李世民下令重建魏徵的墓并召见和奖赏了魏徵的遗孀和孩子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唐太宗在攻安市城时受了伤,但具体是什么伤,说法不一,朝鲜18世纪以后的诗文、笔记小说称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伤受伤说法于史无据后续此战,共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斩首四万,唐军士兵亦十之亡二,马十之亡八据说,唐太宗撤退后,渊盖苏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里,并时常偷袭唐的边境唐太宗多次要他停止对新罗的攻击,但渊盖苏文对此毫不理睬646年冬,唐太宗宣布与高句丽断交并考虑再次攻打高句丽647年,唐的大臣指出虽然645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不成功,但战争使高句丽进入饥荒因此建议唐太宗小规模攻打高句丽使高句丽农民无法耕作加剧高句丽的饥荒。
于是唐太宗令牛进达和李海岸从海上攻打辽东半岛南部,李世勣和孙贰朗从陆路穿过辽河袭击高句丽据说这两支部队的袭击使高句丽蒙受损失648年,唐太宗派薛万彻和裴行方再次从海上攻击高句丽古神感也在一边接应李世民相信这些对高句丽的小规模袭击已消弱了高句丽的力量,于是准备在649年率30万部队摧毁高句丽一些唐的官员指出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需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并需要建造更多的战船由于剑南道(今中国四川、云南和重庆)一直没有卷入从隋到唐的讨高句丽战争,因此唐的官员建议在这一地区建造船只唐太宗对此表示同意并派强伟到剑南道筹建船只,下令船造好后经长江、东海运到莱州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绍兴),婺州(今浙江金华)和洪州也负责建造一些船只不过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剑南道的人并不擅长建造船只,因此剑南道最后只负者提供建船的木材这些木材被运到潭州(今湖南长沙)造船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遗愿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三.次战争(660年-662年)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了征伐高句丽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即位后,对高句丽发动过三次小规模战争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靺鞨联合攻打新罗,新罗武烈王金春秋遣使求援,五月,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渡辽水击高丽。
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以契丹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五百级”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当时,唐朝刚刚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又分西突厥为两部,设昆陵、蒙池督护府北方突厥问题解决,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鲜半岛上窜下跳的高丽和百济围魏救赵,断其一方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丽的帮凶百济百济同高丽一样,“扶余别种也”,当时的国王是扶余义慈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拨其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唐军团团包围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 “随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
无奈,扶余泰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很快,唐军又逮捕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