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5篇.doc
5页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5篇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1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2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代众生所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3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题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4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5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中国国学《论语》的个人观后感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