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内设计艺术史(第2版)教学课件作者李晓莹4.ppt
51页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 第二节 建筑装饰 第三节 家具与陈设,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一、都城建筑 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熟阶段无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还是在宫殿、陵墓、佛寺、住宅、园林与桥梁的营造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的城市最主要的是长安和洛阳这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伟的都城 隋高祖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隋高祖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自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高祖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隋世祖继位后,陆续开凿南北大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城和洛阳城隋世祖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长安城得到了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并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发展十分迅速盛唐时期,唐长安城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盛唐时通常情况下城墙内有五十万户籍人口,极盛时城内人口达到百万。
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城走向衰落763年,唐长安城被吐蕃占领15天唐僖宗时黄巢攻入长安(875—884年),在黄巢军和唐军的厮杀之中,唐长安城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朝的长安城至此,有着总计306年历史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宣告废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长安城东西长9 721米,南北宽8 651.7米,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区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每边各设三门,每门各有三道长安城功能完备,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皇家宫殿、佛教寺庙、坊里街区、东西两市、风景园林乃至教坊、戏场一应俱全方整对称、严谨封闭的横盘式结构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首创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图4-1至图4-3)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犹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都城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仿效了长安城的规划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腾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岗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图4-4)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其中,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唐大明宫面积是北京紫禁城的4.8倍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二百余年唐朝末期,整座宫殿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北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大明宫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由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唐大明宫含元殿(图4-5)是唐长安大明宫正殿,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毁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的战火,使用了220余年它是皇帝听政及举行外朝大典活动的场所元旦、冬至多在此举行大朝会,册封、改元、阅兵、受贡等亦多在此举行大明宫是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二、寺庙 我国9世纪以前的地面建筑,几乎都未能免于历史上的种种劫难,而极少数留存至今的都是宗教建筑唐、五代建筑实例中,有佛殿4座,均为木构但是遗憾的是,这4座佛殿都只是中晚唐时期地方佛寺中的单体建筑,与盛唐时期的都城、佛寺尤其是敕建佛寺的建筑规模相去甚远虽然从这几座单体建筑中难以对唐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以及等级制度有系统的了解,但是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了一套带有礼制特性的营造制度这套制度除应用于建筑物的构成,即规定结构做法与构件尺寸外,还贯彻了严格的等级观念,通过限定建筑物的规格,使之符合封建社会的礼制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建筑实例,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具体了解和研究这套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与日本现存为数众多的古代建筑实例相比,中国早期木构实例数量虽少,但它们是营造制度的产物日本的佛教建筑文化虽然从中国舶来,但未能整体接受中国的营造制度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差别,日本平安时期以前的建筑从总体外观到细部处理,实际上都与中国唐代建筑有着一定的区别,并不能完全反映唐代木构建筑的形式与发展规律 隋唐时期寺庙的特点是:第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结成几进院落第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成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第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第四,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供大佛的穹隆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第五,唐代寺院的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第六,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
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山西五台山是我国有名的佛教名山,这里较好地保存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其中之一为南禅寺大殿,另一处为佛光寺大殿 南禅寺大殿(图4-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斗拱(图4-7)有力,出檐口深远,曲线平缓,不失优雅,木结构简练清晰,唐代作风明显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佛光寺(图4-8和图4-9)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后被毁,857年得以重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交相辉映,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东大殿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75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缮中改动极少,因此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三、佛塔 隋唐时期,祈福塔是社会上主要的佛教建筑活动之一塔的结构也仍然承袭南北朝时期的木构与砖石两种主要方式现存隋唐佛塔实例均为砖石塔,外观上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形式以方形为主唐塔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典型平面均为方形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唐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多层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现出木结构的柱梁斗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652年)、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塔(681年)、兴教寺的玄奘塔(669年)等均属此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大雁塔(图4-10)位于西安和平门外慈恩寺内,初期也叫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唐僧玄奘创建,用以存放其由印度带回的佛经大雁塔初建为五层,高一百八十尺武则天时重建,后经兵火,五代后又行修缮,为七层,即现存塔状塔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整体呈方形角锥状,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有砖仿木构的枋、斗拱、栏额,塔内有盘梯可至顶层,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正面两龛内有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圣教序》碑,四面门楣有唐刻佛像和天王像等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西面门楣上石刻殿堂图显示的唐代佛教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西安荐福寺塔(图4-11),因低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 4年),初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大荐福寺,是唐代高僧义净主持的佛经译场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年),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寺中现存唯一的唐代建筑 小雁塔平面为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高43.38米,共15级,顶上二层和三层的檐部毁坏严重,现仅存13级每层叠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的内部4.1米见方,原有木制楼板,现已全毁,因此不能登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四、石窟 隋文帝重兴佛教,前朝停顿的石窟开凿得以继续敦煌莫高窟(图4-12)、龙门石窟以及四川各地石窟,在隋唐时期有很大发展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龙门石窟多在初唐开凿,中唐以后逐渐减少;四川石窟的开凿则自中唐时格外频繁隋唐石窟的洞窟类型与北朝石窟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中心柱式塔庙窟逐渐消失,佛殿窟成为窟群中的主要窟型。
雕凿摩崖大像,并在窟龛外架立木构,呈现为大型佛阁的形象,是隋唐造窟的一个突出特点大型涅槃窟以及为亡故僧人开凿的影窟,也是唐代石窟中具有特色的窟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建筑发展状况,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672年开凿的龙门石窟奉先寺是唐朝凿造的第一座大石窟(图4-13)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轨,雕造了栩栩如生、神采飞动,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像,而且还体现了这组群像互相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共同的主题,显示了当时艺术家的高超意匠 奉先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相丰圆,庄严典雅,眉若弯月,双目俯视,小口微笑,灵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仿佛给人以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之感,应是理想化了的圣贤形象奉先寺这种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正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也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建筑装饰,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