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docx
13页《6.1 芣苢》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芣苢《诗经周南》采采①(茂盛的样子)芣苢②(车前草),薄言③(“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取得,获得)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⑤(拾取、摘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从茎上成把地握取)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⑦(提起衣襟兜东西)之采采芣苢,薄言⑧(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附余冠英先生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这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薄(2)言答案 (1)助词,无实义 (感情)冷淡 迫近、靠近 轻视、看不起(2)助词,无实义 名词,话,言语 动词,说,说话 名词,语言【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答案 掇 袺 采摘的劳动过程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表现了当时人们采芣苢时虽然劳苦但又充满乐趣的场面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C.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看似很单调的重叠,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D.诗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 A解析 诗中表现的尽是欢快,没有表现劳苦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B.薄言捋之 捋:用手大把地摘取C.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起衣襟兜着D.薄言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答案 B解析 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握取,或从茎上成把地握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薄言采之 B.吾见师之出C.吾欲之南海,何如 D.宋何罪之有答案 B解析 例句和B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之”,代词,指代上文芣苢C项,“之”,动词,往,朝某方向走,到……去D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下列句中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采”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B.古有采诗之官C.天下想闻其风采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答案 A解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A项中的“采”,均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B.采集,搜集C.神色,神态D.彩色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首,故又被称为《诗三百》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C.“风”又叫“国风”,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D.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答案 C解析 “风”大多是民间歌谣,不能说“都是各地民间歌谣”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2)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 ; ,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 。
答案 (1)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答案不唯一)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芣苢》这首诗,完成6~7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答案 B解析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美感”7.前人读这首诗说:“自然生起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答案 妇女们呼朋结伴,在田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6.1 芣苢》同步练习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芣苢 凌历 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B.暴发 襭之 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C.恶梦薄言 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D.真谛 捋之 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4.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5.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2)《诗经》的“六义”指 、 、 , 、 、 ;它与 、 、 、 合称“五经”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6.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E.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7.《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 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o)兮达(t)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1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桃 夭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 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 (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