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概理论总结.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毛概理论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头,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的概括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看法只有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才能科学地解释历史,明确提出应运用唯物史观改作中国的历史)党的中央领导真正熟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1938)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概括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创办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创办和改革的实践阅历和历史阅历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概括化 理由: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创办和改革,务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办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创办的概括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发了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进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办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创办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创办等重大战略思想任务,持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进程 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其次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进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二者关系: 其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进展 其二,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根本点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其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惧进 重要意义: 1、 2、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不断取得告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供给了凝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表达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怎样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是贯串而完整的统一体 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 精华——实事求是 主线——改革开放 主题——进展 核心——以人为本 关键——党的领导和党的创办 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宏伟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进展起来的党的十七大把期间的实践阅历概括为“十个结合”第9页)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旗帜,是当代中国进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历史、时代、人民的选择 一条道路: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十七大对道路的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根本国情,以经济创办为中心,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进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稳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无意义,也无前途 一个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创办是党的根本性创办,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率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宏伟复兴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进展 2、理论体系性质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进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名贵的政治和精神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进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次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进展 帝国主义战役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创办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根基 土地革命战役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告成地开发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头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阅历,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实时吸取抗日战役的新阅历,形成了对比系统的哲学、军事、统一战线和党的创办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理论、路线和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役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其次次结合” 的任务,举行了适合中国处境的创办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持续进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创办理论 ? 革命军队创办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创办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专心总结历史阅历的根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中国革命和创办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终止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名贵的精神资产 毛泽东是宏伟的马克思主义者、宏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进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建立了不成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付出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进展 1、形成背景: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进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根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创办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告成和挫折的历史阅历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阅历的根基上(历史依据),逐步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 思主义根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其次次飞跃 2、邓小平理论与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创办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 一是校正,校正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契机 二是继承,继承过去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的一切正确的东西,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生长点 三是开拓与创新,在面对新处境,解决新问题中举行了新的开拓和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其次次飞跃 3、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开头产生,形成主题——创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阶段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进展,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 1987年十三大到1992年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创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改革开放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