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代 “耳衣” 用途再议.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51271630
  • 上传时间:2022-0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54.0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代〃耳衣"用途再议李兆楠(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710000)唐代陶俑服饰、发饰及配饰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一些 悬而未及,证据不足的情况例如,唐代有一类双耳挂物的陶俑,由于数量较少、 文献不足,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前有研究者将两耳所带之物归于耳衣(耳 套)、暖耳一类的御寒防护用品,在此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试做讨论,供专家学者探 讨教正从形象看,这类陶俑双耳妍以戴有耳套,并有两条下垂的绳带在下颛处合并、打 结但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一些细节,例如,一些陶俑的耳套并非是"戴"在双 耳,而是"挂"在双耳之上显而易见,这样挂在双耳上是难以起到御寒作用的, 仅此一点,耳套的说法恐难以成立那么,陶俑双耳上挂的是何物,这种物品使用 的环境又是哪里?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情况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即使用者的性别比例双耳系物 的陶俑多数为女性,这样的比例,缩小了此类物品使用者的性别范围,但需注意的 是,在此物的使用人群上,并没有完全的排除男性我们先从性别比列较多的女性 谈起 (图五)唐嗣雅王李邕墓壁画局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存有一幅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戏曲壁画(图六),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

      画中绘制了多名戏曲角色,真实记录了元代 杂剧演出的实景 (图六)元代〃忠都秀"戏曲壁画从壁画内容来看,至少有两位人物带有髯口第一排左四青衣男子,髯口用细绳拴在双耳,髯分三籍,髯须较短紧贴面颊;另一位是二排中间绿衣男子,面戴"满 髯",髯须短而浓密 从壁画内容看,元代髯口与今日髯口在样式上极为接近,换句话说,今日髯口的样 式至晚在元代已大致定型相较于元代髯口,唐俑所佩戴的髯口则更显"雏形", 在样式及细节的处理上都更为朴拙、粗简广胜寺壁画虽然晚于唐代四百余年,但 可视为戏曲流源的见证,这种一脉相承的传统不仅影响到了元代戏曲,也影响着今 日戏曲图六)壁画局部前文提到双耳挂物的陶俑中有男性角色,对于这种特殊情况需要加以说明2002 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唐墓中出土一件三彩胡人俑(图七)9 ,考古简报中称其双 耳带有耳套此俑深目阔鼻,头戴黑色峰头,身着圆领紧袖长袍,腰束喋蹬带…简报中将这件三彩男俑定为胡人俑,所谓的胡人俑实为内侍俑,内侍即人们俗称的 臣吕图七)西安长安区郭杜镇唐墓出土唐李寿墓发掘简报中的一段描述可做内侍形象之参考:"根据其额骨突出,面颊干瘪、清瘦的形象,当为在王宫贵族内廷服侍的内竖(宦官)一类人物。

      10" 傅江《唐代的宦官像——以墓葬壁画和石刻线画为中心》一文中11,在归纳这些 宦官像之外貌特征时总结到,宦官因受生理影响,而产生皮肤松弛的特点同文中 还提及宦官多源自闽粤,而具有高颤骨,塌鼻梁等五官特征万晓《唐墓壁画部分内容考辨》一文中12 ,考证了陕西懿德太子墓壁面之宦官官 职谈到该墓第三过洞东西两壁绘有十四位男侍图,皆无翳须且面部皮肤松驰,缺 乏男子特有阳刚之气很显然,皆无翳须是由于宦官被阉割而造成的宋代著名志怪小说《夷坚志》杨哉客官条13 ,记述杨戢阉割指染其姬妾之男子一 事:"数壮士挽执缚于卧榻上,持刃剖其阴…,后十余日,仅能起坐,唤汤沃面, 但见堕须在盆无数,日以益多,已而俨然成一宦者文中描述男子被阉割数日 后,胡须脱落的生理反应今日医学观察研究,睾酮素停止分泌不仅使男性无须, 还会出现如女性般缺少体毛宦官若想表演男性题材的戏剧同样需要借助髯口这样的道具以找回男性"雄风” 在这一点上,宦官使用髯口与女优使用髯口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以男性扮相 进行表演不难发现,宦官佩戴的髯口与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女俑一样,都是挂于双 耳,唐代匠人为了明确双耳外露这一细节,还特意将双耳涂上肉粉色加以区别。

      (图七)男俑局部除此之外,还有一处细节与其他几件女俑髯口系(围)于下颛有所不同,宦官的 髯口仅仅只是汇合于下颛,两髯末端并无交集,且留有较宽的缝隙,而原本应该自 然下垂的髯口却紧紧贴在面部,较大可能是因为髯口中加入了某种固定物,这种固 定的初衷是为了让髯口更加贴合脸颊,看上去更接近真实的胡子 文物上的细节,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从文物研究古代的梳妆 打扮、起居服用、生产劳作和车马舟舆的制度衍进,及其应用种种,实在可以帮助 我们启发新知,校订古籍,得到许多有益有用的东西唐代陶俑及壁画中,髯口的使用主要以女性为主,与今日戏剧中以男性为主的情况 正好相反,这种变化始于何时?是否因男性留须的习俗变化而随之变化则需另作研 究但无论如何,唐代陶俑佩戴髯口这一细节,为研究古代戏曲扮相提供了宝贵的 实物资料,让今日戏曲髯口的流源得以清晰参考文献:1、 《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2、 《挎土为魂》,中国国际出版社,20163、 《另狐楚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4、 《全唐书》,中华书局,19605、 《乐府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 《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7、 《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 《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9、 《西安文物精华》,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10、 《文物》,文物出版社,197411、 《艺术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2、《文博》,文博编辑部,201113、《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西安博物院收藏有两件唐代彩绘女立俑1,考古报告中将两件女俑双耳之物描述为 耳套。

      具体描述如下:第T牛女俑(图一),女着男装,头戴黑色峰头,峰头外罩 花冠,冠身已残,冠身仍留有彩绘及描金的痕迹,MS套,身穿圆领窄袖袍,袍身 有彩绘,内着半臂,腰间束有躁嗖带,带后右侧挂有一肇囊女俑左臂下垂隐于袖 中,右手断残…第二件女俑(图二),顶髻前倾,搭于前额之上,戴有红色耳套,系于颈下,半臂 上有红色花纹,袖缘描金,左肩斜披长帛,绕胸而垂于身后,双手置于右腹部,表 情安详…图一)、(图二)西安唐金乡县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这两件女俑,出土于西安市东郊满河东岸唐代金乡县主墓,同墓 所出土陶俑数量多达150余件但由于此墓多次被盗,墓中环境已被扰乱,陶俑 原本摆放的位置已不可考证,这对于两件女俑与同墓其他陶俑是否具有关联性,女 俑本身所体现的内容以及双耳所系之物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图一)局部、(图二)局部无独有偶,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唐三彩女俑也出现了双耳戴物的情况(图三)左侧女俑乌蛮髻前垂,面向左视,双目微闭,两耳处挂物,围绕至脖颈,上身穿绿色襦衣,下穿黄色长裙,一手下垂,一手置于胸前,端庄而立右侧女俑发 式同为乌蛮髻,头向右斜,内穿白色襦衣,下穿绿色长裙,外披黄色翻领中长衣, 足穿翘尖鞋,双手交叉于腹前。

      图三)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左侧女俑除过双耳戴物之外,右臂衣袖颜色与左臂一白一绿的情况也十分特殊,这 种情况在同时代的三彩女俑中较为少见,推测或许是特定场合下特定表演的专用服 装,亦或是为了表演效果特意挽起其中一个袖子右侧女俑在白绿襦裙外披着黄色 中长衣的造型也并不常见 (图三)女俑局部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唐代彩绘女俑2,其中一件双耳戴物,所表现的 内容为唐代参军戏(图四)同时代、同题材的陶俑可见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 三彩参军戏俑,及西安博物院所藏唐彩绘参军戏俑 (图四)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藏左侧女俑,头戴峰头,嗽嘴闭眼,表情滑稽,身着男装,腰间系带,服饰较为朴素 右侧女俑,头戴峰头,双耳挂物,表情泰然自若,身着轻薄交领女装,其间绘有蓝、 白、红、绿花卉纹饰,脚穿鸟形鞋,造型似鹦鹉,这种鞋很有可能是表演时的特定 穿着唐代诗人令狐楚在其《杂曲歌辞•远别离》一诗里即说3:"玳织鸳鸯履,金 装翡翠簪"杂曲歌辞,是乐府中的一种,由乐府加以整理而成,记录的正是一些 残存下来的民间乐调杂曲图四)乌形鞋局部需要加以区分的是,两件女俑中仅有一位着男装,另一位身着低领女装,但结合两人头部的噗头装扮,显然是典型的女扮男装,这种装扮或许和参军戏的源头有关, 关于这点下文会有提及。

      参军戏在唐代脍炙人口,唐代诗人李义山在《骄儿》一诗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句4 ,足见晚唐时期连做游戏的孩童也知晓如何按既定的角色,来摹仿参 军戏 唐宋之际的参军戏多以男性出演,如《乐府杂录》记载5:"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另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五代史•吴世家》6 :"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唐代除了男性表演参军戏外,同时也存在由女性出演此戏的情况赵璘《因话录》7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因话录》所描述的情景,可以与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参军戏女俑为互证让我们再将目光 转回这两件女俑身上来两件女俑男扮女装的行为显然是为了剧情需要,因为戏曲表现的角色是男性,所 以,女性演员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了 〃还原",男装、幔头、双耳挂物 都是还原所需要的道具图四)女俑局部除了衣着方面的还原外,女演员必然会考虑到人物面貌的还原,面貌还原的重点则 是双耳所挂之物,挂于双耳的物件类似今天戏剧中生、旦、净、丑中净角扮演者所 佩戴的"髯口",髯口俗称假胡子,它和女着男装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 让女性(无须)演员更加贴近原剧中性别的设定。

      显然,以胡子区分性别的做法比女着男装来的更为直截了当,这种装扮既是对原创 的尊重,也更容易获取观众的认同感男扮女装的戏曲形式今天依然鲜活,著名京 剧净角演员齐啸云女士就是以大花脸的扮相为人们所熟知,她虽是女性,但舞台上 却气度雄武,唱腔雄浑刚劲,巾帼不让须眉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画有一侍女形象(图五)8 ,其头顶、面部有不同程度损毁,所 幸耳部得以保全,在其双耳至下颛处系有一条绳带,绳带上装饰有动物毛发不难 发现,毛发并没有在下颌处打结,而是贴着面颊下垂至锁骨,这种下垂的设计也是 为了表现男性胡须选择用动物毛发作为髯口的意图非常明显,是为了更好的还原 男性胡子的视感,这与今日京剧中髯口使用犀牛尾、马尾进行制作本无差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