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日出》案例分析.doc
4页《海上日出》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海上日出》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刹那”、“发痛”等词语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章2、课前注意观察日出景象,制作一张“早晨追踪”活动卡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1、谈话、板画、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年看,这是谁出来了?(用红粉笔画一个太阳) 生:太阳出来了! 师:不错,它就是我们上星期“早晨追踪活动”的主角——太阳,经过一个星期的细心观察,你们一定搜集了不少情报吧?2、同学或小组之间交换活动卡,互相交流,师巡回了解情况3、师检查后小结过渡: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个个都是出色的情报员!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图上画的跟你们见过的日出情景有什么不同!4、生各抒已见。
5、是呀!这是巴金爷爷多次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日出的诗或文章,并制作一张追踪太阳的活动卡,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日出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边听师范读课文,边看图想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3、小组内互相交流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①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环境②“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2、指名读第2自然段1)让学生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生边说师边用彩色粉笔板画一片浅蓝 一道红霞 彩霞满天)(2)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怎样?(3)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背诵3、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划出描写太阳颜色和形状的词语。
1)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再边读边用动作模仿太阳上升的动态过程太阳像( )似的,( )慢慢儿( )到了最后,它终于( )了云霞,( )了海面,颜色( )2)生用彩笔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用图画的意思3)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女生齐读第4自然段1)天边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是什么景象?(2)“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想象出来吗?5、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1)天边有厚厚的黑云,又会是怎样的景象?(2)当作者看到这样壮丽的场面时,作者有何感受呢?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伟大的奇观)通过朗读和两种句子的比较,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和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7、师生一起欣赏多媒体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印象设计意图: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在默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想象,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在画中表达出来了五、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2、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把在“早晨追踪“活动中观察到的日出景象描写下来设计意图:读写结合,通过学习课文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七、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美美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教学评析:《海上日出》是巴金的名篇作者描绘了1927年从上海乘船赴法国巴黎留学途中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自主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功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使同学们言之有物,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作为特殊个体的每一位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体会,各抒已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解决了问题,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益,开拓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纯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阅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师生之间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
一言蔽之,信息技术让平等、民主的学习文化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