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pdf
8页近十年来革命/ 样板戏0研究述评 李 松 * * 李松, 文学博士, 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 ¹参见谭解文5样板戏过敏症与政治偏执病6,5文学自由谈62001 年第 5 期和叶橹5道理与权 力6,5文论报62001 年 11月 1 日 º参见戴嘉枋5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6, 知识出版社, 1995 年; 顾保孜5样板 戏出台内幕6,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4 年;潘宗纪5走近样板戏6,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许晨5人生大舞台:/ 样板戏0内部新闻6, 黄河出版社, 1990 年 由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复杂的情感矛盾, / 文革0文学的主导形式)) ) 革 命/ 样板戏0在 198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冷门, 随着思想禁 区的进一步开放,/ 文革0文学以其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与丰富的意义空间, 吸引着 学术界探险的目光, 目前这个冷门逐渐成为了热点带有特定时代色彩和负载 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 样板戏0被认为是/ 文化大革命0的文艺建设丰碑由于它 生产、 成型的时代特殊性与本身鲜明的政治烙印, 人们从情感好恶与道德取向出 发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近些年在/ 红色经典0裹挟市场怀旧消费的热潮中, / 样 板戏0的许多重要精彩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关于/ 样板戏0的争论又一次 浮出水面。
有些学者认为完全从政治角度对/ 样板戏0进行否定有失公允[1] 有人认为/ 样板戏是一个政治历史事件0而反对肯定有政治问题的/ 样板戏0 [2]辩论双方都互有驳难 ¹笔者认为, 革命/ 样板戏0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可以分 为两个历史阶段: 1980 年代革命/ 样板戏0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是避而 不谈的1980 年代中期/ 样板戏0的研究开始起步, 首先大多为偏激的情感否 定, 以后逐渐转向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 即不宜作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简单化 结论, 应该在认识到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同时, 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成 就; 1990 年代中期以来,/ 样板戏0研究的思路、 视角与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据 最近的不完全统计, 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研究/ 样板戏0的论文一百余 篇, 硕士、 博士学位论文近十篇, 专著七部本文主要对第二阶段的研究历史与 现状进行归纳分析, 并指出将来的可能走向概括说来, 革命/ 样板戏0的研究分 为两种路向: 第一是从史料整理的角度入手 º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与原始资料 叙述了革命/ 样板戏0及其电影的出台内幕、 拍摄经过、 江青的野蛮干涉以及/ 样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5戏剧62007 年第 1 期总第 123 期 100 板戏0编演人员的历史命运。
第二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近十年来革命 / 样板戏0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文本、 剧场与电影上研究路向包括创作思路、 观众 研究、 艺术分析、 思想主题、 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叙事模式等方面 一、创作思路 革命/ 样板戏0的创作与改编以革命现代京剧、 小说等文本为蓝本, 这些不同 文本的嬗递之间创作理念、 文化权力、 形式因素是如何转化、 运行的, 这是研究者 关注的主要问题, 即通过对/ 样板戏0生产成型的梳理发现其创作规律/ 样板 戏0之所以从/ 文革0迄今为止仍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仪平策将/ 样板戏0与传 统戏曲从叙事内容、 戏曲音乐、 念白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样板戏的叙事内容更 具当代性, 或者说, 对于当代观众而言更具可理解性, 可体验性; 样板戏赋予戏曲 音乐以鲜明的现代基调, 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音乐感受水平和欣赏趣味; 样板 戏的念白自觉追求标准化、 通俗化和生活化0[3]卞敬淑从/ 样板戏0的改编程 序入手, 分析/ 样板戏0在/ 删除的与增加的0、 / 保留的与改动的0、 / 显现的与潜在 的0变动过程中是如何遵循意识形态的要求[4]如果从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规 律来看,/ 样板戏0的前身革命现代京剧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这一问题的解析有 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当代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
王锺陵正是以大量的史实从这一 角度进行了历史的爬梳他认为, / 样板戏0的形成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 线有关,/ 还有 20 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 20 世纪 30年代 的- 主题先行论. 、 40年代的- 旧剧革命论. , 它们发展到 50 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 暴与保守的论争, 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 物0[5] 王锺陵独具慧眼, 善于从芜杂的史料中寻绎出具有学术意义的理论线 索, 这种学术眼光对于整个/ 文革0研究都具有启示价值/ 样板戏0对京剧的改 编除了上述一些形式与内容的因素以外, 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根源, 刘艳认为深 层的原因是现代生活的本质面貌并非导向通常意义上的现代内涵, 而是带有非 常强烈的拟古性质而旨在传达/ 抽象之事物0的京剧, 又正是中国古代现实与 意识形态的艺术提升/ 通过写意性极强的京剧形式, - 无产阶级英雄. 能够得以 按- 现代民族国家创建. 的文化需要呈现出来京剧独有的程序特征恰好提供了 本质化的-工农兵. 形象所必需具备的外在框架 0[6]刘宁从审美文化现象认为 / 样板戏0是中华民族长久积淀的和谐美理想的回归,/ 理想的膨胀、 理性的强制、 阶级性的夸张导致了情节冲突的单一化、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结构方式的模式 化、 表演形式的程序化, 这些艺术特征所展现出的古典式的审美特征暗和了中国 传统偏重和谐的审美心理。
0[7] 祝克懿认为诗化与言情是戏曲话语的根本特 征他从/ 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话语诗化特征的传承和言情特征的偏离两方 面展开了讨论0[8] / 样板戏0对原来的故事情节做更/ 革命化0处理的行为, 客 观上却符合歌舞剧对剧情结构的美学追求阎立峰从戏剧程序的角度出发, 认 为/ 样板戏0依靠/ 新程序0把本来就属于善恶分明的艺术符号系统的京剧进行了 近十年来革命/ 样板戏0研究述评 101 生活的政治/ 升压0(集中概括、 提炼生活) 和程序/ 减压0(由古人生活向今人生活 转移) [9]进一步说, 阎立峰认为京剧之所以被当作/ 样板戏0的载体, 是由于江 青在/ 样板戏0戏剧性层面进行政治化写作, 在剧场性层面进行矫饰美学建设 从而既凭借/ 戏剧0阐释了意识形态话语, 又依靠/ 剧场0解决了/ 道0所需的艺术 胞衣[ 10] 李莉从5智取威虎山6一剧入手分析剧场与京剧的内在关系认为 / 京剧程序化的两极对立思维、 六七十年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 与战争题材产 生暗合, 无形中将京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之间的内在矛盾消解; 程序的 创新凝聚了艺术工作者的大量心血, 舞蹈、 音乐、 舞台美术、 表演, 对文本审美性 进行了补充与启动, 成为5智取威虎山6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样板戏在京剧 改革方面的成功, 并不能停歇- 内容与形式. 之间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只 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延缓了传统京剧的衰亡0[11] / 样板戏0通常被称为政治 工具, 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政治的产物, 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 术马研认为有必要对/ 样板戏0作为艺术的/ 合理内涵0进行剖析和总结他通 过对/ 样板戏0前期文本的分析说明/ 样板戏0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力所在他将 / 样板戏0的一种艺术特质概括为/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0[12]这是一个大胆的判 断, 但也还值得进行深入、 周密的学理论证刘永丽认为传统戏曲符合中国民众 心理趣味的思想母题及创作手法, 又有新时代所倡导的现代气息, / 样板戏正是 借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达到其深层潜藏着的政治宣传目的传统与现代的内 在姻缘在于利用传统的情感心理模式与符号化叙事, 表现出男女平等对女性自 身人性的摧残与漠视0[13]孙玫从创作方法入手, 探讨了革命样板戏创作的 / 三突出0理论与传统的戏曲理论/ 立主脑0之间的内在继承关系, 并进一步探讨 了这种继承过程中对传统传奇色彩的某些失落[14] 姚丹从/ 无产阶级阶级意 识0的形成入手, 梳理文艺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起/ 意识灌输0作用的理论依 据。
在此理论前提下, 她以/ 样板戏05智取威虎山6为个案, 考察其意识灌输的具 体内涵、 灌输方式以及传播和接受过程, 从而一定程度触及/ 无产阶级文艺0实践 的复杂性以及意识灌输内涵在观众接受中可能的偏离[ 15] 姚丹的研究对于 如何将意识形态批评与精神分析相结合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 二、观众研究与艺术分析 革命/ 样板戏0为什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会受到狂热的政治崇拜? 从观众的 心理分析角度可以发现意味深长的精神幻觉刘艳从乌托邦文化理论的角度对 观众的精神生态进行了细致清理[16] 与之相似的看法是, 刘忠认为/ 样板戏0 之所以在被动接受中隐现民间艺术的自由取向, 在改编移植中回避文化革命的 主导话语/ 究其原因, 除了意识形态对民间戏剧的借用和交错之外, 还与国人 普遍存在的乌托邦理想有关在- 样板戏. 演出过程中, 观众的政治狂热被空前 地激发出来, 与主流政治、 编创人员一道融入到样板戏的教育体系中 0[17]何玉 麟则以过来人的观赏体验, 从看戏、 评戏的角度认为/ 样板戏0从毛坯到定型经历 5戏剧62007 年第 1 期 102 了静、 惊、 喜、 厌、 惑、 困的心态演变。
[18] 综合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观 众研究, 如何将理论阐释与观众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既看到观众盲目 的从众心态, 又发现在编码 ) 译码过程中的抵制心态, 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是把/ 样板戏0看作/ 阴谋文艺0而全盘否定, 还是将政治理念与艺术成就分 别看待而辩证分析? 这一直是涉及对/ 样板戏0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问题章新 强认为/ 样板戏0电影作为戏曲电影样式在艺术和美学传承上有自己发展的内在 动力, 因而对/ 空镜头0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样板戏0电影的创造性表现在: 保持 原来戏曲的结构、 情节、 分场分幕的完整性; 利用镜头形成的视觉效果突出英雄 人物的高大根据/ 样板戏0中的音乐性、 舞蹈性特点以及主要演员的特征, 运用 长镜头等针对性的拍摄技巧[19] 尽管/ 样板戏0电影的所有艺术创新都无法避 免艺术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刻印记, 章氏对/ 样板戏0电影拍摄方法与技巧的 总结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张泽伦系统全面地总结归纳了/ 样板戏0音乐的创作 成就, 主要表现在开拓了京剧音乐的复音化道路; 发挥和声的功能性与色彩性; 发挥复调音乐的功能与配器技术; 创立了新的乐队编制; 发展健全了京剧音乐程 序; 彻底打破了主演统治舞台体制。
[20] 汪人元则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 / 样 板戏艺术上最大的失败, 便在于政治对艺术的极度扭曲; 艺术上的扭曲, 最突出 的则莫过于模式化; 而模式化最典型的概括就是那一套- 三字经. (即所谓三突 出、 三陪衬、 三对头、 三打破)0具体表现为/ 音乐概念化、 形而上学的遗产观与 模式的贫困 0[21]这些观察视点和价值立场的差异有利于展示对象的复杂层 面 三、思想主题 研究者对/ 样板戏0主题的认识角度各异, 从多维视角透视了它的丰富内涵 具体思路有, 第一, 文化语境分析刘艳从 20 世纪中国文化语境这一宏阔的整 体视野出发认识/ 样板戏0主题形成的历史必然与内在逻辑, 深化了对中国现当 代文学史的整体把握[22] 第二, 性别诗学建国后男女平等、 女性解放是社会改造的时代主题, / 样板 戏0中出现了大量形象鲜明的女性, 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对戏剧中的女 性地位进行了深入审视李祥林考察了/ 样板戏0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类, 分析 了政治意念如何对女性形象进行演绎和填充[23]彭松乔从性别诗学出发认 为,/ -样板戏. 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 但她们身上却缺 少真实女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