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解析.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48978382
  • 上传时间:2022-1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解析 2006 年12 月第7 卷 第4 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 2006Vol. 7  No. 4 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综述3谭晓平(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文章介绍了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回顾了四十多年来生成语法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被”的语类特征、“被”字句的转换与生成、与“被”字句有关的句法特征的解释与思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其发展的特点、存在的缺陷、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讨论关键词:“被”字句;生成语法;综述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最具特色的句式之一,它像谜一样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成为海内外句法研究的交叉点.以生成语法研究“被”字句几乎是伴随着生成语法的成型走到了今天,一部“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的发展历史正好是生成语法演变历史的缩影.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生成语法的发展可以大致上划分为标准理论、原则与参数理论两个时期后者是本文重点介绍的理论框架,通常划分为管辖和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这两个阶段.生成语法每个发展阶段的每个模型的酝酿与论证几乎都离不开被动句的帮助汉语“被”字句则不仅给传统的句法分析带来困扰,同时也向生成句法分析提出挑战,因而成为生成句法研究的热门课题。

      各家所讨论的范围为汉语中带“被”字的被动式,是狭义上的被动句学者们大都将“被”字句与被动句等同视之,较少涉足其它广义的被动句生成语法注重研究并解释理想的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语感,因此“被”字句研究文献中看不到从有权威的作者的文献中引用大堆句子的例子;有时还研究一些平时很少使用甚至可笑的句子,以此观察语法上最大的潜在可能性;现阶段研究则注重在理论指导下挖掘出来的语料.研究者一般集中精力分析汉语最典型的几种“被”字句,提出假设或理论,用其他材料验证、推广、修正,然后联系“把”字句、使役句等论证汉语的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一般采用演绎法,大量使用“公理式的推导”,引用大量的描写符号和标记,通过线形序列或图形表达句法层次关系学者们往往采用一套独特的内省心理实验法来验证语法假设的正确与否.如邓思颖(2003) 在检验“被"的“介词说”时,就使用了并列、移位、删略等测试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仍注重批评的开展,常常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反复争辩,并强调分析时不能单靠反例去推翻现成的理论,应尽力寻求能更好、更全面地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二、研究概况几十年来各家对“被”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学者互相借鉴、互相启发“, 被"字句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纵观“被”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主要涉及下文所要介绍的三个方面一)“被”字的语类特征作为“被"字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被”字的语类特征引发过诸多争论被”的语类归属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早期生成语法学者大多持“介词说”, 将“被”与英语的“by"相提并论如余霭芹(1964) 、王锦堂(1970 、1972) 、黄正德(1982) 等中期仍主张这个说法的以李艳惠(1990) 为代表介词说”便于直接借用为英语而设立的现成的转换规则但此说最难逾越的障碍是:汉语不允许“介词流落”,但介词“被”却一反常规,它的“流落"毫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各家纷纷向“介词说”提出了挑战“, 动词说”便应运而生主张“动词说”的学者为数众多.桥本万太郎( 1968 、1987) 、余霭芹(1971) 认为“被”是一个带小句的“桥梁动词”,丁仁(1995) 、冯胜利( 1997) 将其视为“提升动词”, 邓思颖(2003) 则提出“被”是ECM 动词.他们的处理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借用生成语法的现成理论框架.将“被"看成动词可以合理解释一些长期困扰语法界的现象,但这种分析问题在于现代汉语中“被”已失去了动词的主要特征,“被”后的成分也不具备小句的大部分特征.同时,这种分析无法解释短“被"字句的生成及“被”字句的否定形式。

      为了避免重蹈“介词说”、“动词说”的覆辙, 汤廷池(1972) 、Goodall (1990) 将“被”处理为助词,即一个类似英语被动句中附着在动词上的屈折成份— en助词说”虽然避免了上述问题,但在分析长“被”字句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英语的被动屈折成份— en 与动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被”是个与- en 相似的助词,那么“被”后面就应该接动词,名词短语不应插在“被”与动词之间助词说”导致长“被"字句的不合法石定栩(1997 、2005) 在上述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折衷的解决办法-——“介词+ 被动标记”说他主张“被”字句里有两个“被”字:一个是附加在动词上的被动标记,相当于早期生成语法的功能性成分,以动词短语为补足语,另一个是被动标记所带短语中的介词当介词“被"与被动标记“被”同现时,则与被动标记合并,或者说被删除了这种改进了的双重地位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263 收稿日期:2006 — 09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04 &ZD07)作者简介:谭晓平(1967 - ) ,女,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邓思颖(2003) 以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为主与石定栩的双重地位说商榷,而黄正德(1999) 、吴庚堂(1999) 、熊仲儒(2003) 等学者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将“被”视为“轻动词"。

      轻动词说”是“动词说”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升级版”,在摈弃前几种分析的弊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分析忽视了英语轻动词没有语音形态而“被”具有语音存在的事实.因此李红梅(2004) 借用《最简探索:框架》的做法,将“被”分析为一个汉语特有的带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她的处理既承认“被”是功能词,又强调它与轻动词的区别,正好与乔氏语言的变异范围主要局限在功能语类上的假设相符二)“被”字句的转换与生成早期生成语法学家对汉语“被"字句的分析可分为两大阵营,即NP 移位和补述语接续前者以王锦堂(1970) 为代表,认为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生成方式相同,语素“被”导致宾语移至主语位置;后者以桥本万太郎(1969) 为倡导者,否认NP 移位的存在,主张“被"是一个带内嵌句的主动词,内嵌句宾语因与“被”字句主语相同而被省略两大阵营并肩而立长达二十余年,前者有Travis (1984) 、Koopman (1984) 、李艳惠(1985 、1990) 等学者助威,后者有余霭芹(1971) 、桥本万太郎(1987) 等学者捍卫管约论阶段则基本沿用了被动化理论(J aeggli 1986) 在运用该理论分析汉语典型“被”字句时,“被”字具有抑制域外论元、吸收谓语动词赋格能力的特征,从而促使宾语为取得格位而移至“被”字句主语位置。

      至于被抑制的域外论元则变成了一个附加成份(黄正德1982 、李艳慧1985 、1990) 动词被动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但汉语根本不存在过去分词词缀,汉语受事宾语因而失去了移位的基本动因这样,汉语受事宾语如何变成“被”字句主语就给标准被动化理论出了一道难题.照搬英语被动化理论显然不能合理解释汉语“被"字句的生成有鉴于此,冯胜利(1990) 把“被”字分析为动词,“被”字句的大部分类型被分析为类似于英语的硬移位结构,“被"字句中的移位是“空算子”为获得释义而进行的移位他的分析可谓集各家之所长,既承认“被”是动词,又确认转换的存在,同时又利用“空算子”巧妙地解决了各家的问题不过,“空算子”移位不能解释短“被"字句的生成,因此冯胜利引入了动词的“重新分析”,黄正德(1999) 则提出短“被”字句的生成牵涉到空语类PRO 的提升最简方案推出以后“, 被”字句的分析返朴归真早期NP移位的分析方法大受青睐学者们大多承认“被"字句的主语在起始阶段是动词的补述语,在随后的句法过程中提升到最终的位置上来,以满足其对格位的需求或是进行最简方案所要求的特征核查丁仁(1995) 将“被"字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不需要转换的词汇性“被”字句,第二类短“被"字句沿用早期NP 移位的分析方法,第三类长“被”字句采用冯胜利的分析方法。

      吴庚堂(1999 、2000) 提出“被”字句是主目语提升的转换.熊仲儒(2003) 认为“被”字句宾语因“谓词限制"而移位,以合并操作和协约操作生成“被"字句李红梅(2004) 用同一种模式生成长、短“被”字句,并用核心功能语类v 的基本结构特征来揭示两者在转换中的区别目前,最简方案已放弃“被动化”主张,“被”字句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句式,“被"不再拥有被动标记地位,作格化理论(邓思颖2004) 便脱颖而出作格化是说二价动词有一个价被“化”掉了,成了所谓的“非受格动词",其受事只好移到全句主语的位置上去接受主格,或在原地接受部分格作格化理论为受事的分布提供了颇为可信的解释,使汉语的四种被动句有了统一的生成模式,为生成句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三) 与“被”字句有关的句法特征的解释与思考早期与中期对“被”字句的研究,大多是借用生成语法的现成理论,亦步亦趋地解释汉语的语言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生成语法的理论模式进行验证、补充、修改或者批判冯胜利(1990) 通过对汉语“被”字句的分析,说明运用普遍语法来研究汉语,不仅可以看出表面相似的汉— 英被动表达在深层句法结构上的“天壤之别",而且还可以揭示“风马不及”的英语“硬移位”句型怎样跟汉语的“被”字句“殊路同源”。

      他的研究是通过汉语“被”字句来揭示语言普遍规律的典范.黄正德(1999) 提出汉语被动句的形成牵涉NP 移位和补述语接续两种机制,并将汉语“被"字句与台湾闽南话、粤语、日语、韩语、英语、罗曼斯语的被动句进行比较,探讨了“被动化”观念的普遍性、不同语言间差异的根源等重要的问题,认为不同语言在被动现象方面的种种差异,可归因于触发被动操作的语法成分.这种从跨语言角度探讨调控被动形式变化的因素、寻求把各种被动句式联系起来的普遍语法原则的做法,显然比前辈们技高一筹徐杰(1999) 考察了跟“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相关的句法问题,透过芜杂的语言现象,归纳出一条相对简单的语法原则-—-“领有名词的提升移位”,从而使表面上看来非常芜杂的语法现象得到简单、明晰的解释吴庚堂(2000) 建立了一个涵盖所涉及的被动式的汉语被动化模型,开了国内学者参与生成语法理论构建的先河邓思颖(2004)的“作格化"理论则更进一步,把受事主语句、“把”字句、使役句和被动句贯穿起来,提出了统一分析的可能性.他的“作格化”理论把大家的注意力带到推导汉语被动句的句法机制上,以便从这个机制联系更多的语言现象,寻找不同现象背后共通的道理。

      虽然该理论未得到普遍认同,但毕竟是以汉语语料为基础参与生成语法理论构建的有益尝试三、回顾与展望纵观四十多年来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可发现研究方法已由初期的通过某种解释让汉语事实与现成理论框架一致转为在相关框架下尽量挖掘汉语事实、证明语言共性规律研究目的也由对生成语法原则或规则的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