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瘟及其防制.doc
69页猪瘟及其防制 2第一章 概述 2第二章 猪瘟的流行病学 6第一节 猪瘟的发生与传播 7一、猪瘟的发生 7二、猪瘟的持续性感染 8第二节 近来猪瘟的流行病学新特点 10一、 流行范围广 10二、散发流行 11三、发病猪的年龄小 11四、病情较温和 11五、持续性感染 12六、能发生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13七、免疫力低下 13八、混合感染和并发症多 14第三节 猪瘟发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14一、遗传变异本底 15二、优势流行毒株 15三、多态性分布 16四、中国猪瘟的传播源 16五、流行态势 17六、传播途径 17七、遗传变异与致病和免疫的关系 17第四节 导致目前猪瘟频发的原因分析 18一、生猪和猪制品流通频繁 18二、疫苗质量问题较多 19三、免疫程序不合理 20四、其他免疫抑制疫病的影响 21第四章 猪瘟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第一节 猪瘟的发病机制 22一、猪瘟病毒感染对外周血细胞亚群的影响 24二、猪瘟病毒诱导白细胞减少的机制 24三、猪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25四、单核细胞在猪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26第二节 猪瘟的临床症状 28一、最急性型的临床症状 28二、急性型的临床症状 29第三节 病理变化 32第五章 猪瘟的诊断 33第六章 防治措施 38猪瘟及其防制第一章 概述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小血管理壁变性,全身泛发性小点状出血及脾梗死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毒力毒株引起的感染,成猪不表现临床症状,可能不被察觉,而对胎儿和仔猪可引起感染和发病本病首先由salmon和smith(1885)将猪瘟和猪巴氏杆菌病区分为两种独立的疾病,认为前者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瘟和猪巴氏杆菌病常以混合感染的方式发生由于这样的混合感染很多,silberschmidt和voges又认为这两种病的病原是相同的;而bang,schutz,jensen和preisz则仍同意salmon和smith原来的意见自从证实猪瘟的病原是一种病毒,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乃第发生猪瘟以后才侵入体内而引起的次发性感染,因而对猪瘟病原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猪瘟病原的这种看法迅速被hutyra,英国农业部兽医实验室,所证实,同时又认识到,引起猪瘟继发格鲁布性肺炎是猪巴氏杆菌在起作用另一方面,由于 glasser以及dammann才stedefeder的研究,又证实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巴氏杆菌都能独自引起与猪瘟不同的疾病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公认的概念:猪瘟的病原是一种病毒,在该病的演变中,猪霍乱沙门杆菌和猪巴氏杆菌可能参加成为次发性病原;这两种病原与可以不与猪瘟病毒联合而分别引起独立的传染病,即仔猪副伤寒和猪巴氏杆菌病。
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初由uhlenhuth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Dorset和他的同事(1908)在美国、uhlenhuth与他的同事在德国和hutyra与koues在匈牙利所创造的免疫血清,以及免疫血清与病毒同时预防接种法,在预防猪瘟的实践中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近来猪瘟的预防接种已被其他方法所代替猪瘟是一种世界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疾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国际兽医局将猪瘟(Hog cholera HC)列为15种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A类疫病包括能超越国界迅速传播、能引起严惩的社会及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用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千百万重大影响的疫病这些疫病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笥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裂谷热、蓝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其中的古典猪即现在所讲的猪瘟(HC)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1910年在东非首次发现,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上与猪瘟很相似,但其病原体在理化特性和血清学状上与猪瘟病毒完全不同,为区别起见,称为非洲猪瘟。
我国目前尚没有发生非洲猪瘟的报道我国亦将猪瘟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治疫法释义中定义为:一类疾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动物疫病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类疫病对畜牧业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还将严重影响动物产品的对外贸易,有的疫病还将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二是对这类疫病必须采取紧急、严厉的控制措施首先要实施按计划免疫制度,进行强制免疫,确保免疫质量与免疫密度,防制该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对于已经存在的动物疫病,要采取紧急、严厉的防制措施,诸如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以达到控制和扑灭该疫病的目的由于猪瘟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促使很多国家制定和执行猪瘟的防制和根除计划,这类措施并在欧美20多个国家取得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近几年来仍发生猪瘟的国家有近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较严重的国家有: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英国、瑞士、比利时、瑞典这几个国家恰恰是原已宣布消灭猪瘟、而近几年又复发的国家例如,荷兰1997~1998年间,由于精液污染了猪瘟病毒而引起猪瘟暴发流行,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
近几年,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许多养猪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为能使其猪肉制品顺畅销售,无不为扑灭猪瘟而竭尽全力其主要措施是:一旦发现疑似猪瘟的病猪立即扑杀由英国农渔食品部发布的1997年一季度欧洲国家猪瘟流行情况综合报告披露: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8国在些期间共发生猪瘟150次,实际死亡病猪902头,因而处理了19.7万头猪近期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进一步采取对新、老疫区的猪实行全部扑杀的方法(扑杀近1000万头),以达到全境净疫的目的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猪病的防制和研究在猪病中,猪瘟是危害最大,最受重视的一种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初期,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制成的猪瘟结晶紫疫苗对猪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效果明显,广泛应用后对控制当时猪瘟的流行曾起过一定作用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证明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且无残毒,毒力不返强,自1957年起,除在我国广泛应用外,并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使用权这些国家控制或消灭了猪瘟该疫苗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这是我国兽医科学工作的一大杰出贡献我国在猪瘟免疫程序、免疫诊断、免疫监测以及猪瘟的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是猪瘟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因各种疾病死亡的生猪占饲养总数的10%,其中的1/3~2/3是由猪瘟致死的,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我国是农业大国,双是人口大国,养猪业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肉问题,控制猪瘟的危害,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渐提高,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将会成为我国的猪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猪瘟疫情又有增加的趋势在国际兽医局2001年世界猪瘟流行公报中报道,中国内地2000年12月到2001年7月,有17个省、区先后发生猪瘟共32次,香港特区(2001年4月)、中国台湾(2001年8~10月)均多次发生猪瘟,发生面之广、发生数量之多、造成的损失之大是近年中少有的所以猪瘟仍然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在各国猪瘟的流行情况中,除典型的病例外,其流行和发病的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扑灭猪瘟过程中,就已证明大部分该病的病例属于温和型或隐性感染;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发现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多年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防制措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在我国的暴发和大流行,使用权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病程也多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
猪瘟的临床症状亦由典型的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病情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减低,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较轻或可耐过,病理变化不特征由于病原毒力降低,出现了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许多新情况这些带毒病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祸根,尤其是亚临床感染猪,依靠常规方法很难确诊并剔除,从而给猪瘟的防制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在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还伴随着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第二章 猪瘟的流行病学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猪(包括野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易感性差别不大一般认出为,优良纯种猪和改良猪以及仔猪易感性较强人工可使异种动物感染,其体内可在一定时期内保毒,在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以10~10毫升猪瘟病毒接种黄牛、以5~10毫升猪瘟病毒接种绵羊和山羊后,其病毒在被接种动物体内存活2~3周,血毒对猪及具有传染性病毒在兔体内可连续传代,经多次连续传代后,可适应兔体生存和复制,并能引起兔体瘟升高,产生定型热反应经兔传代后,猪瘟病毒对猪的毒力明显减弱,已不能使猪发病,却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如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已用其作为制造疫苗的种毒。
第一节 猪瘟的发生与传播一、猪瘟的发生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来自病猪,病后带毒猪、潜伏期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均可成为传染源急生型病猪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均含有病毒,只是含毒量的高低不同以脾脏和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血液和肝脏病毒随口、鼻、眼分泌物和粪尿等排出体外而散播有的猪感染后24~48小时 ,在未出现症状前就能排毒有的猪病愈后5~6周仍可带毒和排毒排毒和带毒时间的长短,因毒株毒力的强弱和病程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感染强毒株的猪,在10~20天内向体外大量排毒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则以短期排毒为特征慢性感染猪则能不断地排毒或间歇排毒,直至死亡上述各类猪所散播的大量病毒,为断地污染周围环境,是导致猪瘟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屠宰病猪的血液、脏器、肌肉和废料、废水不经灭毒处理,也可大量散播病毒,造成猪瘟的发生流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以及管理人员服装也都可以成为传播本病的媒介易感猪是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感染,也可经破伤皮肤引起感染猪在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食物之后,病毒经口腔粘膜或经外伤直接进入组织,引起感染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其本身不表现临床症状,而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猪的持续感染。
所报道,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属于慢性病毒感染型,些型感染是通过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的机制进而导致对新宿主的长期连续性感染或间断性感染患持续感染的仔猪,在出生后的头几周与非感染的同窝仔猪相比,在外表上无差异,但可以将病毒传给同窝非感染仔猪这种猪在流行病学上更具有危险性二、猪瘟的持续性感染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由于低毒力猪瘟病毒胎盘感染胎儿,称生前或先天感染,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主要方式,生后发生持续感染的只是次要部分发生持续感染的因素不二:一是病原因素低毒力毒株(特别是从外分离到的自然弱毒株)与疫苗株不同,对怀孕母猪具有感染力,母猪可保持不显现症状的状态,但对胚胎和胎儿具有致病力,并可导致死亡二是母猪因素母猪缺乏对低毒力毒株的抗感染力,不能阻止病毒进入循环系统,而转入胎盘,或是母猪血清中的抗体不足以完全中和病毒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株病毒后,可经胎盘感染胚胎和胎儿,在分娩时,可散布大量病毒,存活的先天感染的仔猪,可长期带毒,有的终生保持高水平病毒血症,成为病毒的持续散播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