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_2.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学识点一: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导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 《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 相保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看法“克己复礼”梦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D看法“有教无类” 孟子: A看法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看法“性善论” 荀子:A看法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 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模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进展成为 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学识点二: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举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 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他提出不在儒家六 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 思想上的统一来稳定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 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步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步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 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学识点三: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根本看法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 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根本看法: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看法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 知”的熟悉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模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看法;强调“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 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熟悉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 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 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蜕变学识点四:明清儒学思想的进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根本看法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确定 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 教,强调人正值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 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 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处境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 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并加以进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 的,其进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熟悉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 可以熟悉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十足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 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