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取生辰纲教案周利红.doc
9页第五单元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 古今差异,积累词语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传》,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3、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4.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及失败的原因鉴赏小说故事情节,分析课文是如何体现智取的,体会叙事的奇特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 讨论法 文献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二. 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Xk b1. com《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四. 故事情节分析:(一) 两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二) 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布置作业:1、 完成小论文《智取生辰纲与三十六计》2、 就杨志个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写一篇短评3、 课外阅读杨修之死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并运用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 有关史实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4、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课时安排:2教学重难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 独特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文献法 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 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①“梦中杀人”;②“簏 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③延弃弓cao( ) 刀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1、分出胜负方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七、宣布结束曹操杀人手段多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