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0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导学案).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gu****iu
  • 文档编号:202726700
  • 上传时间:2021-10-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家国情怀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1.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2.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基础认知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的制度,贵族世代高官2、春秋战国: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为官,或依据大小授予官职3、两汉:(1)察举制:A.形成:汉武帝以前,汉朝官员选拔还缺少的途径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令郡国举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B.内容和程序:察举指先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和,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 常科为,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 (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文学、明经等C.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2)九品中正制:A.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B.程序和标准:延康元年( 220年),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获得资品的士人,由授官C.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后来随着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二)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 (集簿),上报,称为“上计”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三)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中央监察制度:秦汉建立了以 (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监察体系。

      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制度始终延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制度1、隋唐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为适应这一社会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2)程序与内容:科举以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2、两宋科举制: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二)官员考核制度1、隋唐: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2、宋朝:宋朝考核称为“”,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三)官员监察制度1、隋唐:隋唐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作用。

      2、宋朝: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的权力三、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制度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考中者称为2、会试:会试由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主持,通过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和同进士出身二)官员考核制度1、明朝:(1)考满制度: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重在查处官员的和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降职或的处理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官员监察制度1、明朝: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和六科。

      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2、清朝: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深化探究探究一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提示: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探究二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考课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但吏部不再亲自组织实施,而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审官院负责京官和地方高级官员的考课,考课院负责幕僚官和县令的考课明朝考课机构的设置仿唐制而不用宋制,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探究三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材料: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1.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2.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B3.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答案】D4.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发生了科举制建立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的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的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朝选官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D 5.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秋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学设计.docx 2025年秋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2025年秋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二课时教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Understanding ideas(Grammar)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 读写课第二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Reading) 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一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This is me 第三课时 Developing ideas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课时2 Understanding Ideas(Read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er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读说课第二课时导学案.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课时4 Developing ideas(Listening and speak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 Developing ideas Reading for writing 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Getting along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 Developing ideas Listening and speaking教学设计.docx 外研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Starting out and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