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对比.docx
4页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对比 中国与西方文化及社会得发展随时间推移相互借鉴,一起构筑了精彩绝伦得人类发展史,因此,中国与西方得比较也是中外共同关注研究得热点话题前些时, 我看了李世默题为《两个制度得故事》,颇受启发近些时日,又选修了西方文化概论这门课,借此之机,我就来谈谈我对中世纪西方社会制度相互对比得一些浅见 该时期,中国与西方基本都处于专制制度,所谓专制,是指担任社会公职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独揽公共 权力,完全凭自己或集团意志行事,而不受任何限制专制制度是是该时期世界各种社会形态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等的不同,形成了存在较大差异的专制,这些差异构成了中西方专制的本质区别,甚至成为了影响现代中西方政治差异的重要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专制制度得差异一、专制政体发展得历时长短不同 政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统治阶级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秩序,对付敌对势力的反抗,而采取的某种原则和方式组织的政权机构纵观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所选定的政权组织形式都受制于该民族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封建社会沿中国奴隶社会专制的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实行皇帝个人专制,公元前476年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
从秦汉以后各朝代则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体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皇帝独揽大权,是最高立法者,同时又是国家的行政首脑和最高的司法长官,总揽国家行政大权与司法审判大权无论朝代如何兴衰、皇位如何更迭,君主政体始终没有动摇, 也是中国在中世纪的唯一专制政体形式 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时间相比,西方封建制政体则出现得很晚,大约晚于中国近一千年直到西罗马帝国大厦在蛮族的入侵之下,迅速倒塌之后,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才进入中世纪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封建社会在开始阶段受其奴隶制时期所形成的雅典城邦国家奴隶制民主政体和罗马奴隶制国家贵族共和政体的影响,没有形成封建专制,也没有建立君主专制的政体进入中世纪后,西欧各国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国家国王或封君与封臣(领主)的契约关系,使受封领主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享有自主的权利欧洲各国多采用采邑形式的层层附属关系的等级封建制,国家小而且权力分散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同 中国建立的一元化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君主专制政治,要求的是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皇帝专制。
土地归王所有,皇帝享有最高土地所有权,以其为纽带向全国征收的巨额赋税收入则成为君主专制政治有力的经济支柱,给养着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强大的常备军,皇帝以此为工具控制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大权这时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一种力量,它依赖社会供养,又控制与奴役社会集权主义是组织国家的唯一原则,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国家对社会实行绝对统治社会对于国家只是仆从,国家对于社会只有奴役在中国,没有国家与社会相区别、相分离的思想 中世纪欧洲国家与社会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趋势中世纪欧洲的各封建国家,国王将土地、财产封赐给贵族,形成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双方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封臣贵族在其所辖领地享有行政、司法等自主权国王常召集由封臣贵族参加的封臣会议,商讨重大事务,颁布重要法律,以实施对全国的统治;而各地封臣也在会议上提出与自身权利相关的问题因此,封臣会议也起着限制王权的作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趋势还表现在自治城市的出现,在王权之外所普遍出现的第三等级与城市自治运动,表明在国家之外一种独立的力量在涌动、在生长,正是这种力量孕育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促使君主政体解体,召唤近代民主的来临三、统治方式不同 中国是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
在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主义盛行的是人治文化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 帝王一直统率司法大权儒家思想讲究德治仁政,德主刑辅君王是伦理道德权威和政治权威的统一体,凭他的意志行事对子民来说就是最好的统治方式,刑罚只是用来防范犯罪者的,没有任何保障权利的含义统治阶级实行的是礼法之治,对礼法的解释权、执行权和行政、军事、财政 等事务的裁决权就掌握在皇帝及他派出的官僚手中,他们主要凭借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来听断讼事等,法律不仅数量少,而且从属于礼,是礼的实现手段可以说,人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方式 同中国的人治相反,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虽然也有人主张“人治”,但“法治”思想一直是其主流在西欧,早 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等城邦,平民与贵族斗争中所取得的 胜利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尽管君主个人的意志具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支配作用,但在贯彻君王意志的行政方式上,中世纪还是表现了古代重视法 治优良传统的巨大影响君王的敕令一般都要通过法律来 传达,在推选某项政策时君主首先想到的也是制订或修改法律条文从 12 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各地区的封臣会议上常发布由封臣集体通过、国王或最高封君签署颁行的宪章和特许状,这类宪章或特许状具有长久的效力。
四、宗教在封建专制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在中国,既没有大一统的宗教,也没有严格意义的国教,只有一统天下强大的国家政权在中国,皇权与神权是合一的上天为有意志的至高无上、充满精神威慑力的神所主宰,皇帝则是“天”派到人间的统治者,故称“天子”由圣化君主而神化皇权皇权神化的目的,旨在给专制的君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巩固专制君主的权威和地位在中国,宗教不但不是一种政治力量,甚至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中世纪西欧,宗教或宗教社会是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 重要方阵,皇权与教权、国家与教会是分离的,虽有互相渗透的一面,但总的来说,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两种权力是分立的基督教是一统西欧各国的宗教,它有严密的组 织,享有广泛的权力,有最高的领袖与最高的权力中心在西欧,神学理论宣传的是,皇权来自教权国王登位需要教 皇为之加冕,教皇因而可以废黜国王,开除国王的教籍更 为重要的是,中世纪的西欧在几个世纪中教权与皇权一直互相抗衡,彼此争雄,这种斗争可以说是中世纪历史的主要动力宗教势力在西方社会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从11世纪中叶开始的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历时二百余年,教皇取得节节胜利,教权也不断扩张教会不但控制信仰,在 世俗领域还享有种种特权。
1375年,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比萨和教皇国等80个城市联合起来,要求推翻教皇的神权统治,获得自由五、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历史悠久,体制完善,形态成熟,专制程度极高这种政治模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几乎固化,对其后阶段的社会形态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超强地抑制着新的社会形态因素的产生把经济结构铸成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宗法家族管理相结合,从而在经济上限制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严重地阻碍和抑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虽然中国封建社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王权对于经济领域有很强的整合力,所以工商业一直在封建政权的牢牢控制之下,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反而巩固了封建王权的经济基础 与中国专制政治相比,西欧专制政治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不相同西欧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与自由城市的发展相伴随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阶级基础是新兴的城市市民阶级资本主义的自发兴起与巨大保守力导致的自体循环式发展西方在政治上皇权、王权、贵族相 互制约,在经济模式上存在职业分化的便利条件,又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古代工商业的优良传统这些因素导致了资本主义形态有可能在西方封建社会内部自发产生。
政治制度由等级君主制、绝对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及共和国制依次递进,在西欧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内部终于诞生了现代西方文明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封建专制主义,但本质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分析不仅加深了对中世纪专制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国情,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和判断,摆正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中国现实发展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并且要吸取中国历史上失败得政治教训,为当代政体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