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docx
6页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解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解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解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
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 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解诗题,知 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相机出示课件简介: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了解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要借助词句认 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 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 1.板书“身”,质疑:身在哪里? (1)课件出示解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