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素问注文四则.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c**
  • 文档编号:289700044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8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素问注文四则 您现在的位置 >>> 上篇 → 其次单元 → 《素问》注文四那么 → 课堂教学 阅读提示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王冰,自号启玄子生平不详,大约是唐睿宗景云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10~805)人据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志》云:“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故后世称其为王太仆王冰少年时就爱好摄生之道,故于医学有酷嗜,为唐代中期出名医学家曾师事郭子,于郭子斋堂受得其先师张公《黄帝内经》秘本,遂刻意精研,历十二年,于公元762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现存《素问》之最古本,也是历代《内经》注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为后人研习《素问》开发了门径他对《素问》的编次、解释和发挥有极其重大的付出 课文串讲 第一段 〖原文〗 《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二氣常存,蓋由根固。

      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解释]: 根:寄寓 化:生 滋:培育 下:指树根 百刻晓暮:昼夜晨昏百刻,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故以百刻指昼夜 宜然:应当这样 食:指饮食的调理 【语译】 《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善守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春夏阳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外盛而内虚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顺应养生之道的根本 (王冰注曰:)阳气寄寓在阴气中,阴气寄寓在阳气中没有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能化生;没有阳气,那么阴气就不能化生保全阴气,那么阳气就不衰竭;要保全阳气,那么阴气也就不能穷尽春季应吃凉食,夏季应吃寒食,用来养阳;秋季理应吃温食,冬季理应吃热食,用来养阴气培育树苗,确定要固定住它的根部;砍伐树根,确定会使它上面枝叶枯萎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调理养生,遵从生命的根本阴阳二气常存,是由于根部坚韧昼夜晨昏的调养,以及饮食的调理都理应是这样 其次段 〖原文〗 《六微旨大論》:“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夫喜於遂,悅於色,畏於難,懼於禍,外惡風寒暑濕,內繁飢飽愛欲,皆以形無所隱,故常嬰患累於人間也若便想慕滋蔓,嗜欲無厭,外附權門,內豐情僞,則動以牢網,坐招燔焫,欲思釋縛,其可得乎?是以身爲患階爾。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之謂也夫身形與太虛釋然消散,復未知生化之氣爲有而聚耶?爲無而滅乎? [解释] 遂:遂心,如愿,顺遂 繁:多 婴:遭遇 滋蔓:滋生曼延亦作“孳蔓” 厌:同“餍” 情伪:犹情弊弄虚作假 动:动辄,往往 以:有 坐:徒然,白白地 燔(fán)焫(ru?):烧灼这里比喻疾病的煎熬 阶:途径,凭借 “吾所以”四句:语出《老子》第十三章及:假设无身:晋·王弼注为“归之自然” 【语译】 《六微旨大论》说:“所以说,没有身形就没有病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冰注曰:)假设喜于顺遂,悦于美色,畏于灾难,惧怕祸患,外表怕风寒暑湿各种外邪的侵袭,内里多有饥饱爱欲之伤害,都是由于身形没有暗藏的地方,所以往往遭遇病患而在人世间受累假设妄想之心滋延蔓生,就会嗜欲没有得志,外面依附于权门,内心有好多弄虚作假的念头,那么一行动就有疾病的牢网来捆住,白白地招来病痛煎熬的痛楚,想要解脱牢网的束缚,莫非能行吗?因此身形就成为病患的凭借了《老子》说:“我有大的祸患的理由,是由于我有身形;假设我没有身形(回归自然),我有什么病患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假设身形与辽阔的天空,完全消散了,就又不知道生长化育之气是为有形体而聚结呢?是为无形体而歼灭呢? 第三段 〖原文〗 《至眞要大論》:“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踈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火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寫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寫之適其中外,踈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昬躁以生此則氣不踈通,壅而爲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

      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爲法也 [解释]: 《大要》:古代医经名 责:推求此三句谓有明显病症或无明显病症的都要通过现象来探求它的本质 踈:“疏”的异体字 有无求之:即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谓推求病机之属热属寒 虚盛责之:即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此谓推求病机之属实属虚 由:依从,依据此指病机 “大寒而甚”三句:意为用温热药治寒证,但寒象不去,是由于阳虚不能温养 “热来复去”五句:意为用温热药治寒证,但热象来而复去,寒象仍不时展现,也是由于阳虚所致见:同“现”,呈现 当助其心:意为应当温阳补火心于五行属火,故云 “内格”三句:意为胃气上逆,因而食不得下,是由于胃有邪热内格:病证名,表现为食入不下或食入即吐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暴速”三句:意为暴泄注下,完谷不化,是由于寒邪直中肠胃注下:病证名,腹泻如水之喷射无:疑当作“有” 中外:指表里 “寒之”句:意为服用寒药过度,伤败胃气,因而不思饮食 “热之”句:意为服用热药过度,耗伤津液,因而昏蒙烦躁 当助其肾:意为应当滋补肾阴由于上述两种热象,系阴虚阳亢,阴液过损所致。

      更:交替 纪于水火:意为诊断病证宜以分辩寒热为准那么纪:准那么,用如动词 【语译】 《至真要大论》:“所以《大要》说:要精心地把握住病机,分别掌管它的所属关系假设是已经显露出来的病证就要探求它的本质,没有显露出来的病证要推求它潜伏的理由实证要探求它为何实,虚证要探求它为何虚,在病机的变化中确定要首先弄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疏通那五脏的气血,使它调和畅达,从而得到阴阳平和的健康体质,说的就是这个疾病的机理 (王冰注说):圣人的话是多么深刻啊!道理理应是这样显露的病证和没有显露的病证都要探求它的病机是属寒还是属热的本质,实证和虚证都要探求它属实还是属虚的理由,这些关于探求病机的道理,说得全都有依据譬如是大寒之证而且又很严重,用热药治疗它不能使他和暖,这是阳气虚衰造成的呵;热来了复又退去,如此反复,白天展现热证晚上又隐伏了,夜里发热白天又中断了,随着时辰的变化而发作,这是阳气虚衰的象征应当温阳补火来扶助病人的阳气又譬如大热之证而且很严重,用寒药治疗它不能使其退热变凉,这是肾阴虚衰的象征;热发作又中断,迅快往来,一会儿发作一会儿又中断,这是肾水虚衰阴虚阳亢,阴液过损造成的,应当滋补肾阴。

      阴阳失调,胃气上逆,因而食不得下,这是由于胃有邪热造成的;病证既呕且吐,食物吃下后不久反吐出来,这是胃阳虚损而导致胃寒的表现突然迅快地下泄如注,食物来不及消化,是由于寒邪直中肠胃造成的;便稀泄泻很久了,时停时发没有常规,这是由于脾肾阳衰造成的因此阳盛就生热,阴盛就生寒;肾阴虚就使寒邪轻易侵袭中焦,心阳虚就使热邪轻易停留于体内另外,用热药治不了寒证,这是阴虚的理由;用寒药治不了热证,这是阳虚的理由假设用寒药治热证不能使病人退热,推求它的理由是阴虚;用热药治疗寒证不能使温,推求它的理由是阳虚用热药治疗寒证而热久不消散,推求它的理由是心阳虚;用寒药治疗热证而久不消散,推求它的理由是肾阴虚显露的证状用泻法治疗它,没有显露的证状用补法治疗它,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调和他的表里,疏通其壅滞阻塞,让病人上下没有障碍,气血通畅调和,那么人身之寒热自能平和,阴阳就调和畅达了因此方药有用寒药治疗热证,但是用寒药治疗热证而伤了胃,导致水谷不纳;用热药治寒证,但是用热药治疗热证用药过度耗伤津液,却导致病产生神昏烦躁担心,这就是气机不疏通,壅滞阻塞而造成的这种疾病诊断病证应当以分辩寒热为准那么,其余各种邪气所导致的疾病类推可知。

      所以说,显 露的症病症要推求它的本质,没有显露的病证要推求它潜伏的理由,实证要推求它为什么实,虚证要推求它为什么虚,令五脏气机通畅调和,这是诊断中的高妙的方法五行相胜,指的是五行交替相生相克,主要用五行规律寒暑温凉湿的病机属性、酸咸甘辛苦的药味属性相生相克作为治疗的法那么 第四段 〖原文〗 《至眞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褊淺,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畏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豈知藏府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孰知其意,思方智極,理書辭窮嗚呼,人之死者豈謂命,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耶? [解释]: “寒之”八字:意为用寒药而热象仍在,应当滋补肾阴 “热之”句:意为用热药而寒象仍在,应当温养心阳 属:此指病证之属性即属阴(如“寒之”句)或属阳(如“热之”句)。

      “益火”八字:意为用温养心阳法消释阴寒之气火:指心阳阴翳(yì):指阴寒之气 “壮水”二句:意为用滋补肾阴法抑制阳亢之象水:指肾阴阳光:此指阴虚所致虚火内热 危亟(jí):危急臻:达成 方士:指医生 孰:同“熟”,深入 方:周全 “取心者”六句:意为温养阳气不必全用热药,只要扶助心阳,里寒即化;滋补阴液不必全用寒药,只要扶助肾阴,虚热自退益心之阳,寒亦通行”上承“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强肾之阴,热之犹可”上承“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语译】 《至真要大论》:“各种用寒药治疗而热象仍在的病证,应当滋补肾阴,用热药治疗而寒象仍在的病证,应当滋补心阳这就是所说的治疗时探求的病证的阴阳属性 (王冰注:)这是说用补益心阳来源的方法,用来消释阴寒之气,用滋补肾阴的方法,来抑制阳亢火盛之象所以说,治病时应当探求病症是属什么证候,以便确定治那么 技术粗劣的医生狭隘短浅,学术不精不深,只知道用热药治疗寒证,用寒药治疗热证治疗热证还没有痊愈,阴寒证已经发生;治疗寒证日子过长,而热证又起,热证又起而体内寒证还在,寒证发生可是体表热证不除;想治疗寒证又惧怕有热而不敢前去治疗,想要治疗热证就又想到有寒而止步。

      如此进退两难,思想斗争,从而使危急的病已达成更加严重的地步哪里知道脏腑疾病的根源,有寒凉温热的药物主治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