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密度知识的应用.docx
4页5.3密度知识的应用授课人:高兆稳 单位:庐江县长岗初级中学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熟悉密度的使用和公式的变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具教师用4千克的铅球、细铁丝或细铜丝一卷.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量筒、一瓶酒精、一把小铝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达式是什么?体积的表达式又是什么?(二)引入新课运用讨论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使同学弄清楚,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1.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2.课本中的第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质量? 3.课本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出示一卷细铜丝或细铁丝,问:怎样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可适当地书写副板书.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三)讲授新课板书:五、5.3密度知识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以鉴别物质.如勘探人员鉴别矿石等. (2)计算不便于宜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体会密度知识的应用. 【实验一】用托盘天平测定小铝勺的体积. 【实验二】用量筒测出质量为40克的酒精.要求学生边实验,边在笔记本上简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进行指导。
让一两个实验组,汇报测定过程和结果. 板书:2.解应用题【例1】测得体育课上用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体积约为0.57分米3,此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已知量,并加注角标.注意书写的格式. 已知:m铅球=4千克,V铅球=0.57分米3=0.57×100米-3 ρ铅=11.3×103千克/米3. 求:铅球是用铅制成的吗? 解.m=ρ铅×V铅球=11.3×103千克/米3×0.57×100米-3=6.441kg 答 不是铅 【例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煤油?(煤油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水=V煤油.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角标. 已知:m水=1千克,ρ煤油=0.8×103千克/米3 ρ水=1.0×103千克/米3 V水=V煤油 求:m煤油=?千克 解: m煤油=ρ煤油·V煤油 =0.8×103千克/米3×0.001米3 =0.8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0.8千克的煤油.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课堂小结:密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ρ=mV 公式的变形及应用(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内容教学反思这个教案增加了两个小实验是很值得推广的做法,使同学对密度的应用感到更具体,印象更深刻.两个实验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教案反映的不够.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两个实验的目的,实验及计算过程都应写清楚,并注意要向学生提醒些什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