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诗文生命教育的渗透王鹏会.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33455928
  • 上传时间:2024-0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题目:以诗意润泽心灵, 让生命充满活力——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作者:王鹏会单位:鹤壁市兰苑中学:13839210265以诗意润泽心灵, 让生命充满活力——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鹤壁市兰苑中学 王鹏会【摘要】世间生命最珍贵,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生命,犹如初升的朝阳、含苞的花朵,将展现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但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漠视生命、对生命关怀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 作为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本文试图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来论述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让生命充满活力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四个维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肯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引领、价值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它主张“全人教育”,旨在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其得以自由发展,幸福生活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 由于心理处于多变、不稳定的状态, 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各种不良传媒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漠视生命,对生命关怀缺失,暴力或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看着一个个花样的生命被扭曲,在凋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痛心,也应该警醒和反思:我们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作用? 是否在教学中对渗透生命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传承,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下面我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四个维度来展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一、完善自我,与自身和谐当今,青少年心理危机之一就是无法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能有效自我实现,从而导致一种自卑自弃的心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力图达到完美境界的成长需要而这种需求反过来又成为人实现这种需求的动力,人要达到与自身的和谐,就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完成自我实现。

      一)完善自我要实现自我,必须要做到修身养性,先完善自我,生命教育中更多表现为个性品格的完善,教师引导学生汲取传统“修身”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自己不断进步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论语〉十则》就有很多品德修养的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这些语段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这些有关品格修养的内涵,给予学生积极的启发和熏陶在执教《〈论语〉十则》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古人向来崇尚“君子之德”,请你结合课文和实际说说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真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德? 我们怎样才能养成这些美德? 学生在对此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诚信,有的认为是宽容,有的认为是善于自我反省,有的认为是善于学习……而学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只有善于反思和学习,取长补短,人才能养成美好的品德通过这样的互动, 我将古人的行为修养准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反省和学习的重要性,使其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养料,为其生命补钙。

      二)悦纳自我如何面对逆境, 悦纳自我, 也是追求人与自我和谐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走向绝路,往往就是因为无法面对人生的困境,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困境,悦纳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初中古诗文中有很多蕴含乐观旷达情怀的篇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遭贬时,以月亮圆缺的自然规律观照自身,悟出悲欢离合也是人生常事, 从而对不幸释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虽遇挫折,仍是心怀自信和希望……这种于黑暗发现光明,于绝境看到希望的乐观精神,恰是学生勇于面对困境,学会悦纳自我而不自弃的生命钙质在上《行路难》时,就问学生:“如果你在中考时,发挥失常,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你会怎么样? ”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人生困境做预想,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样学生才更有勇气直面逆境,悦纳自我而不自弃三)不懈追求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会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他就难以达到自我实现,也就无法追求与自身和谐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小学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幼年时期, 如果他有一个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会痛苦和怀疑,但绝对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

      他会在痛苦的思索和怀疑之后, 从原来那种幼稚的、不自觉的和谐过渡到更高的自觉的和谐,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古诗文中有深厚的关于人生追求的文化内涵因此,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包含对学生理想前途的教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杜甫青年时就有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虽年迈仍有建功立业的豪情……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这种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生命钙质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人文精神润泽学生心灵,使学生人格变得高尚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思考:学习《望岳》已让我们看到杜甫的少年壮志,现在学习课文我们再一次感受杜甫的“兼济天下”的宏愿,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的理想又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想做学者研究学问,有的说想做医生济世救人,有的想做运动员竞技赛场……不管怎样的理想,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聆听别人的理想时,也能受到启发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必须是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内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二、学会担当,与他人和谐人际交往危机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暴力和自杀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是群居性动物,当人离开群体或在群体中得不到认同时,就会陷入焦虑、孤独、抑郁的黑洞而难以自拔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他人和谐,人际交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一)重视维系情义人与他人的和谐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生初中古诗文中蕴含浓厚人情美,也能给予学生有益的启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穿越时空的牵挂,启示学生时空割不断真挚的友情……类似的诗句难以尽数无论是战乱、分离和死别,古人都对亲友有着深切的思念,时空割不断情感的传递这些诗文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人世情义之美,也启示学生:个体生命永远都是与他人(亲友)生命相牵绊的,亲情、友情的维系都需要情感的付出,用心努力 在执教《春望》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古时因交通不便,家书显得尤为珍贵,而今通讯、网络发达,我们是否还需要书信往来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认为当今社会虽然无需纸质书信的往来,但是电子邮件、短信等同样扮演书信的角色;有的认为节假日给亲友发发祝福的邮件和短信,有利于增进彼此间情谊,也有的认为现在虽然提倡环保,但是纸质的书信仍然会带给人很大的亲切感……学生各抒己见并从中认识到维系人与人之间情谊的重要意义。

      二)学会利他乐群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是遵循合作共生的原则因此,古诗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利他乐群的意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描写了与民同猎的和谐场面,而《大道之行也》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些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在执教《醉翁亭记》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在相同的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但是所表达思想感情却有很大差异,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更欣赏哪篇作品的情感,为什么? 有的学生表示赞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的学生认同欧阳修坦然面对被贬,并使辖地人民安居乐业,是一种可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还认识到欧阳修之乐,是为自己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而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快乐通过相似诗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学会乐群利他,追求与群体的和谐三)学会承担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承担社会责任是人必需履行的义务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群体生命无法生存,个体生命也难以为继;“水涨船高”,当群体生命得以改善,个体生命也将从中受益。

      这些古老的成语启示我们:个体与群体是一种相生共生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他也利己因此,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加强承担责任的教育中国文人向来有“兼济天下”的宏愿,他们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铁肩担道义”、“忧国忧民”成为古代真文人的自觉意识当国家面对危机时,曹刿主动为国出谋划策(《曹刿论战》),邹忌以自身“比美”之事讽谏齐王以致国家“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李贺希望能“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课文中还有很多包含忧患意识的诗文,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无论平民还是臣子,他们都将个体的生存与家、国命运相联系这些充分展示道义之美的古诗文,能让学生体验“道义”和“社会责任”的重量,同时也启示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人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三、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部分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异化表现为无视自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致残害动植物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平常教育学生:“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包含尊重自然生命,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教育一)尊重自然生命我们时常看到自然的生命在诗文中鲜活跳动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诗人是以生命情感来观照自然生命的,自然物生命的萌发和凋逝都牵动诗人的心绪,引发无尽的欣喜或惋惜之情在执教《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所展示的美妙景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是何等的美丽景象这种吟诵和对诗歌画面的复现,无疑能有效启发学生: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生态家园?(二)学会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不可忽视的话题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活用教材,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例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我也作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立足保护大自然环境的角度,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