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推荐与评析作业.doc
4页本教学设计的推荐理由:1、总体把握:充分利用课题本身涉及化学学习的三大表征内容的特点,以此作为微观、符号表征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重表征,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2、 教材利用: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但也不拘泥于教材(如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角色扮演游戏)3、 内容挖掘:考虑到学生的水平,适当提高,但不超出学业质量评价标准4、 练习活动:配合即时练习,及时巩固5、教学策略:根据化学三重表征理论在本节课中应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离子 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二中学 叶静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该知识是第四单元的原子的结构及元素知识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课题内容的重要性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离子”概念,并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课题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能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 (3)利用动画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实验观察、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利用模型展示等方法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三、教学重难点l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l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四、指导理论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在心理上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宏观-微观-符号”等多重表征模式之间进行心理转换。
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粒子性感到难以理解,同时在对化学符号进行解释时也遇到困难,这就成为化学难的一大原因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同时体现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微粒观、符号观的极佳切入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重表征及其联系,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宏观图片分析】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食盐是由离子构成的讲解】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要知道离子的形成,我们还得先从原子的内部结构谈起观察图片,分析铁与水的构成粒子是什么从学生熟悉的宏观表征着手,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离子的形成的微观及符号表征的学习作引入第一部分:核外电子排布【图片展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讲解】同学们每天在课室大楼里面活动的地点不是固定的,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那就是你们上课的课室所在楼层的附近因而,在各个楼层上课的同学时常出现的区域当然也应该是在不同的楼层了同样地,核外电子也都有自己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样的区域称为电子层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为了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624原子核电性核电荷数分别代表:第一层、第二层代表该层电子数,且每层电子和正好等于核电荷数【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①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②非金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又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③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者达到稳定的结构,那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怎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小结】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②金属元素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电子③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④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阅读书本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完成学案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形象的比喻进行教学,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只需要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法较为直接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以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同时进一步熟悉该种图示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离子的形成【实验视频】钠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因此,该反应是在钠原子与氯原子之间进行的角色扮演】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与氯原子,表演各自达到稳定结构时最外层电子重新分配的过程分析】以“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理论来分析学生所表演的电子重新分配过程的合理性,在电子重新分配后,Na离子与Cl离子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示范】离子符号的写法以Na+、Cl-为例【思考】Na+、Cl-是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呢?提示:钠离子带_______电荷,氯离子带_________电荷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动画】播放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结合的动画【总结】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与氯原子,用红色的圆纸片代表“电子”,学生首先分别取出代表他们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纸片,然后表演各自达到稳定结构时电子重新分配的过程模仿离子符号的写法,完成学案通过角色扮演,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离子形成的本质是原子得失电子,进而建立正确的离子形成的微观表征通过示范-模仿策略以Na+、Cl-为例,让学生根据示范举一反三,模仿其它离子如镁离子、钙离子、氧离子符号的写法通过动画体会阴、阳离子如何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化合物第三部分:总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讲解】在钠与氯气反应前后,分别有3种物质,而这3种物质是由3种不同的粒子(钠原子、氯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模型展示】三种物质的宏观图、微观模型图及相应的构成粒子的符号【总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观察物质的宏观图、微观模型图及相应的组成粒子的符号,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从而对世界的物质性有初步了解六、板书设计第四单元 课题 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3.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二、离子的形成1.离子的定义2.离子的分类(阴、阳离子)3. 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4.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5.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