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叙述毕业论文.doc
12页论池莉小说的平民化叙述 摘 要 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站在市民的立场上以关切、认同的态度看待生活和评价生活,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通过对市井生活平民文化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关键字 新写实 平民化叙述 平民文化 日常叙事 平民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批小说家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俗人生,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始状态其中,池莉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她一反“五四”以来作家由上而下审视一切的目光,以平民意识去观察、感悟、体味生活,并采用老百姓熟悉的话语,讲述平民百姓从衣食住行到家长里短的故事,是普通人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现在生活着的生活,从细微处入手展现庸常人生的本真状态,并且她有意回避个人化的内心情感的流露,而特别关注社会化的人生际遇《钟山》的原编辑、理论家王干说,新写实小说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还原生活的原生态,二是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1]由此,我们不难判断,池莉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也是因为她的小说较好的体现了这些特点一、平民生活的叙述(一)市民形象的塑造平民生活的叙述首先表现在市民形象的塑造,这是池莉小说题材中一个独特的方面。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不会觉得小说中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理想和梦幻的存在,而是读者感同身受的切身体验,把主人公从理想的光环中解脱出来,置放在普通生活中,在家庭、爱情、婚姻中赋予他们生命,在作家所创造的模式中生存,从而凸显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市民情结我自称是‘小市民’,丝毫没有自嘲的意思,更没有自贬的意思,今天这个‘小市民’不是从前概念中的‘市井小民’之流,而是普通一市民,就像我许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2]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池莉不仅在用一个市民的身份、市民的感受去体会世俗生活,作品以小市民为主角,描写琐碎生活,也体现了作家池莉自己对市民身份的认同《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是个富有理想、踏实肯干、性格宽厚的优秀男人,本可以有一番成就,但是他的生活中充斥的是住房狭小、经济拮据、妻子蛮横、环境冷漠、爱情困惑、待遇不公等等的烦恼在生活这张网的束缚下,他变得怯懦、孤独、委曲求全但是,他又能正视这种现实,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安慰老婆,并决心要让老婆吃一次西餐,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在艰难的生活中,生存上升到尤为重要的地位,生活的情趣尤其是爱情很容易被湮没,池莉是经常高唱“活着”而极少的谈到爱情,将爱的诗意淡化而突出生活的平淡甚至残酷。
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很多是在生活的压力下逐渐的走向成熟,回归到世俗的约束中去《太阳出世》中的李小兰婚前是一个不成熟的青年,责任感较弱,婚后的生育过程,让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生活的磨难,甚至迫使她准备打胎,但在走进手术室打胎前的一刹那,母爱在心头升起并最终战胜了生存的艰辛主人公在成为母亲之后顽强自立逐渐走向成熟在周琳娜和王珏的影响下李小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决心要学习点知识,她告诫自己,要好好抚养女儿,好好对待丈夫,好好治理这个家,她开始善待婆婆,善待同事,不再怨天尤人《你以为你是谁》中才貌双全的女博士宜欣不在乎学历上的差距投入小老板陆武桥的怀抱中,仅仅过了世俗的吃喝拉撒的生活24小时,便逃离了和她的人生理想不相容的爱情,远嫁环境舒适的异国他乡而陆掌珠,在被抛弃的状况下勇敢地斗争,最终还是在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向丈夫妥协,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不谈爱情》里的吉玲成功地编演一出浪漫的爱情戏,赢得了她为自己选定的男人,实现了传统的女性追求,并最终回到世俗婚姻的社会约束当中池莉还在《生活秀》中着力塑造了一个市井英雄式的人物来双扬她是一个卖鸭颈的女人,从小在吉庆街中长大,艰难地打出了一片江山,也练就了机智练达的处事本领,形成了倔强而又泼辣的独特个性。
她能在吉庆街顺顺当当做生意,无人敢与她竞争她既有小商小贩对商业利益追求的睿智与聪明,又并非唯利是图、六亲不认她还特别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事业,死活不肯离开吉庆街,充分体现了平民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和肯定池莉笔下的这些形象,艰难地在现实人生与理想人生之间跋涉,经历着成长的磨难,他们日常生活中物质上的艰辛,精神上的困惑,在家庭中的忍辱负重,在社会上的举步维艰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呈现出生活的原始和真实最撼人心魄的是《你是一条河》中的女子辣辣,丈夫早逝,三十岁便拖着七个孩子,在自然、政治都是灾害的顽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生活对她残酷又不公平,她的孩子有的疯傻、有的偷窃、有的视家庭为拖累而永远背弃了自己的家庭用我们的眼光去观察她的生活是丝毫没有希望可言的,一切生活事物都布满了贫穷、肮脏、丑陋、动荡、死亡但最动人心弦的是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多重的打击,也无论她的孩子多么地良莠不齐,她都以她独特的方式,张开羽翼保护自己的孩子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信念只有一个——活下去所以,为了生存,她用自己的身体换过口粮,被迫地以“身”换“生”,她也曾狠心地强迫自己的孩子们“生产自救”,从而过早地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为了维持这个家,她可以不再寻觅爱情,为了不让孩子挨饿,她可以连续几年地去卖血。
在艰难守寡的岁月里,辣辣先后拒绝了粮店的老李、自己的小叔子及三四个码头鳏夫的追求辣辣明白“哪个男人不是看她会生养,会做事”?可她“不是傻子”,这辈子“再也不想生孩子了”,“再也不供什么汉子在家当大爷了”她以自己近乎毁灭的方式维护家庭和她的孩子们,也正是这一点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二)市民生活的叙写池莉曾经说过:“我的写作对象是大众中真实的个体存在,我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对于作品的阅读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本质 [3] 因此,池莉的小说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没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她的文学始终根植于世俗男女的琐碎生活她的小说选材于特有的生存于武汉底层的市井小民作者不厌其烦地用几乎平淡的语调叙述着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感情的纠葛,经济的烦恼,人性的阴暗与光明全部暴露出来同时作者以自己的写作把生活中那些微妙复杂的人际交往,无法言表的细枝末节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沟通了芸芸众生共同的日常生命体验于是,平民生活的叙述就又表现在池莉对市民真实生活的描述上家庭、婚姻、亲情、爱情和生活琐事是池莉小说的基本故事内容,《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来来往往》等一系列小说的描写,总离不开吃饭、睡觉、吸烟、打牌甚至上厕所,离不开恋爱、结婚以及怀孕、生孩子、洗尿布之类的日常小事,这些都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状态。
小说主人公的一天被这些平淡无奇的琐事全部占据了,不可能再有远大的理想、豪迈的誓言及壮烈的英雄作为由此看来,池莉并不着意在小说中塑造英雄化、理想化的人物,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注目凡人小事,从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是她作为新写实主义作家的匠心所在生活中当然应该有浪漫和梦想,它可以丰富我们生活的色彩,为我们注入精神的力量,但是生活永远不会以我们希望的样子呈现,无论任何人,都面临着生活的烦恼,那么就只有咬牙坚持勇敢地去承受生活的痛苦,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来来往往》中池莉坚持了她一贯的爱情态度,在她笔下缺乏浪漫、甜蜜与惬意,取而代之的是爱情的失落,然而在失落中我们又能体会到小说字里行间的亲切这亲切之感源于哪里呢?细细咀嚼不难发现这与作者作品题材选择的平民化有关小说中娓娓道来平淡如水的日子,就是我们身边人在过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有我们身边的男人,我们身边的女人,我们身边的婚姻,婚姻外的爱情,或者简直就像我们身边某个朋友的故事,平静的笔调之下却有我们不敢直面的现实人生段丽娜与康伟业的婚姻因为功利而让人极其失望,即使康伟业与林株的所谓爱情也并不能逃脱现实的束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池莉带领读者回到现实的阻碍,康伟业最终也是回到了现实中去的,他没有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走向绝望的悲剧,而是选择调整自己去适应生活。
因为生活中、工作中许许多多的烦恼等着他去处理,还要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重任在我看来,经过不妥协的反抗之后的回归更添现实的诸多无奈,但却也是在芸芸众生中生存的最终选择《太阳出世》写的是赵胜天与李小兰夫妇抚养女儿朝阳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逐渐的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从而收获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成长现实的生活真实而琐碎,婚礼过程中的打架,婚后的争吵甚至咒骂,怀孕后的犹豫,做流产时的不安,以及思想的突然转变,生女儿之前的恐慌,生女儿时的叫喊,生女儿后的换尿布、买奶粉等等的一系列生活细节一一写来,完全来自平凡的生活,但池莉没有用冷漠的旁观者的口吻去剖析,使这一切反而让人觉得温情十足主人公从原来的粗俗不堪到后来在生活中的互相理解与宽容,生活中这些原汁原味的细节,向我们展现了普通的婚姻让人成长的故事,虽然没有可以作为榜样的英雄人物,但是在小说中我们似乎更加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新写实主义”的真实观,与以往我们努力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势的所谓“历史真实”不同,它试图呈现的是生活本来就有,现在具有的原生状态,是对生活本相的还原,从而拒绝人为的“升华”和“提炼”池莉延续了寻根文学的精神内核,即把目光向“下”看,向“后”看,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另一方面又摈弃了寻根文学的浪漫化期待,她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而嘲弄各种超越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她放弃了对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和“真谛”的探询,而把生活的意义规定在对生活本相的描写过程之中,回避对日常生活现象作出明确的何时何地的判断。
池莉之后的市民主题更注重对“新市民”个性的张扬与挖掘,究其用意是在反抗社会、政治对“新市民”生活的操控利用传奇事件慰藉“新市民”干枯的精神世界,寻找在枯燥生活中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池莉小说追寻的意指三)对知识分子的嘲讽在池莉的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出场,一改以往受到诸多尊敬和爱戴的局面,而是常常作为普通市民的对立面而存在,将知识者归入小市民群落,撕破了他们日益可笑的自命清高和优越感,知识分子遇事懦弱妥协的一面也有意无意的遭到暴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对市井人物的偏爱和对知识分子的嘲讽《不谈爱情》中的庄建非最终放弃了出身高知家庭,不屑于谈家庭琐事、柴米油盐,而喜欢讨论音乐、诗歌、时事政治及社会关注的大问题的王珞,而选择了小市民家庭出身,没受过良好教育的花楼街女孩吉玲作为自己的妻子,认为比起王珞来小市民出身的吉玲更体贴入微、朴实而性感当吉玲的粗俗、缺乏知识和教养彻底暴露在了庄建非的面前时,庄建非依然选择了妥协,因为离开了吉玲,他连饭都吃不上,甚至还要影响到自己去美国学习进修而自诩清高的教授夫妇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去拜访小市民亲家,用吉玲母亲的话来说是“自古来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这一“抬头”、一“低头”演绎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故事,而是一场社会正剧,它表明小市民在生活中开始与知识分子争抢支配权,在价值观上也试图向知识分子优越感挑战,终结一种总被别人所命名的历史。
这些事实说明了知识者市民的清高其实是很脆弱的,他们归根结底还得服从于整个市民社会的实用功利原则和世俗生活方式《你以为你是谁》中的李老师,大学两次分给他单元房都没要,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汉口小市民的世俗生活方式,住惯了洞庭里的地板房,吃惯了滋美和冠生园的新鲜点心,不愿意居住到校园环境中可他又是个自以为很深刻高尚的人,如果他找不到凌驾于这种世俗生活之上的精神生活,很难想象他会正常地生活他为自己找到的借口就是他在洞庭里十六号的生活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他装订了一个巴掌大小但却很厚的笔记本,带在身边随时记录武汉民间生动的语言,准备撰写一部关于武汉方言的长篇巨著这样他就可以混同于芸芸众生而心安理得知识分子的虚伪懦弱在池莉的小说中无处遁形在池莉的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市民形象与市民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和精英意识的尖锐嘲讽,而且还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自讽、自嘲,看到他们从精英意识立场退却,被市民生活同化准知识分子印家厚就是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