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期末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282).pptx
39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东西方的先哲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第1课3目标导航目标导航1.了解孔子的生平,探究孔子一生的追求目标2.概括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明确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3.结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内容索引内容索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反馈训练 随堂稳固随堂稳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6思维点拨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少年学礼(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 为己任2)三十岁时精通“ ”,开始收徒讲学2.从政失败: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3.周游列国: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 礼乐文化六经春秋二、开创儒家思想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背景(1)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 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周礼2.内容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_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_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思维点拨历史认识立国立身德和礼史论要旨三、古代大教育家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孔子开创 ,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2)注重言传身教4.编修典籍:编修典籍: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 ,成为儒家经典私学论语四、对后世的影响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的理论基础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 、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政治教育内容易错提醒2.对世界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 、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朝鲜论语知识图示知识图示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19史史料料一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史料二史料二子之武城(鲁国小邑,当时孔子的学生言偃任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地用礼乐进行教育吗)子游(言偃字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同学们)!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主题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主题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史料解读史料解读(1)史料一孔子提出了仁的五个标准并阐释其功效。
的意思分别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的意思是说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使唤人2)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孔子与其学生言偃的对话反映出师生的平等交流由可以看出孔子语言幽默,师生对话气氛轻松孔子通过反问,诱导言偃思考、回答,循循善诱,评价适时、恰当参考答案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主要目的:调解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参考答案(2)史料二中言偃任地方官实践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哪些风格?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政治主张:重视礼乐教化,推行仁爱风格:重视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语言幽默,教学气氛轻松;勇于自我批评(或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史论总结史论总结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类别思想主张评价政治思想“克己复礼”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仁者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成人”、成“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史史料料一一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史料二史料二伏尔泰:“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主题二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主题二孔子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史料解读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其地位不断提高2)史料二中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益于理智,照亮了世界的前进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参考答案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2)伏尔泰所说的“他”是谁?他的思想对世界有何影响?参考答案参参考考答答案案孔子儒家经典传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汉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思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史论总结史论总结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损益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4)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5)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反馈训练反馈训练 随堂稳固随堂稳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11223344参考答案解析解析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11223344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参考答案解析解解析析材料表明孔子体贴他人,注重调整人际关系,通过体察民情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礼”,维护等级秩序,A、B、D项与此相反11223344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参考答案解析解解析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材料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4.孔子的仁学为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提供了一种范式,几千年来,一直成功地铸造着人们的心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材料料一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材料料二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材料三材料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11223344参参考考答答案案材料一从正面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从反面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223344解析解析 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并结合孔子的言论进行解释参考答案解析(1)材料一、二分别是怎样解释“仁”的含义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仁、礼、中庸思想11223344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答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可参考答案解析(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参参考考答答案案“仁”是孔子极力推崇与追求的道德境界,反映了对人的道德发展的重视,对调整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1223344解析解析 要在综合前两问的基础上分析“仁”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参考答案解析(3)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