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10月质检化学试卷.doc
10页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10月质检化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杨浦期末)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水结成冰 B . 玻璃破碎 C . 石蜡熔化 D . 酒精燃烧 2. (2分) 2015年“世界地球日”的中国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B . 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C . “水华”与“赤潮”诱发的根源不同 D . 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3. (2分) (2018九上·长宁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 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 组成物质的元素从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D . 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4. (2分)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 O B . 2O C . O2 D . O2﹣ 5. (2分) (2019·马鞍山模拟)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收集氢气 B . 滴加液体 C . 蒸发食盐水 D . 稀释浓硫酸 6. (2分) 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温度/℃0102030405060溶解度/g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10℃时,将40gNaCl固体加入100g水中,可得到140gNaCl溶液 B . 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都很大 C . 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 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7. (2分) (2019九上·新泰月考)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该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B . 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 该净水器能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 D . 该净水器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8. (2分) 下列观点,不能赞同的是( ) A . 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 . 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 . 计算机房失火只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 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9. (2分) 粗盐提纯实验中,搭建蒸发装置时,下列操作中应首先进行的是( )A . 放置酒精灯 B . 固定铁圈位置 C . 点燃酒精灯 D .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圈上 10. (2分) (2020·福建模拟)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等质量t0℃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均有固体剩余,升高温度到t3℃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 B . t3℃时,甲是饱和溶液 C . t0℃~t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 将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二、 填空题 (共6题;共43分)11. (3分) 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5%的NaCl溶液,需食盐________ g;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配制溶液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 12. (11分) (2011·南京)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溶液的配置和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1) 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g;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________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再右盘添加________.最后添加氢氧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________,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________,放到指定的地方.(2) 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 ①称取5.0g粗盐,用药匙逐步加入10mL水中,知道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的顺序为:称量剩余粗盐、________(填编号)A.过滤B.计算产率C.蒸发D.称量精盐②过滤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13分) 学习化学后,同学们对课本上“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以及“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氧气”这两句话产生了质疑.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金属钠来探究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①.金属钠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②.金属钠能否在其他气体(如:CO2)中燃烧?【查阅资料】金属Na性质活泼,常温下,它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实验探究】实验一:①在实验室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②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但没有红色的物质析出;③按照步骤②将金属钠投入水中,待反应结束后滴加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实验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问题讨论】(1)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________. (2) 实验一中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出现的蓝色沉淀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 写出钠块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 实验二中生成的黑色颗粒是________,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①同学们围绕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如下猜想:甲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乙认为是碳酸钠,丙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丁认为是氢氧化钠.我认为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②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再探究,方案设计如下: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________.③评价与反思: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5) 【拓展应用】测定实验中使用的标有质量分数为16%的盐酸(图1)的实际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盐酸实际的质量分数,小明先配制了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然后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测得烧杯内剩余物总量为45g.整个实验过程用pH测定仪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图2为测定仪打印出的滴加盐酸的质量与溶液pH的关系图.请以此次测定的数据,列式计算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6) 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的可能原因________. 14. (2分) (2017·河南模拟) t℃时,两个装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10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________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15. (8分) 根据溶液的组成填写如表溶液 石灰水 蔗糖水 碘酒 稀硫酸 溶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6. (6分) (2017·云霄模拟) 食盐是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晒盐场利用晾晒海水得到粗盐和卤水. (1)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主要步骤有:溶解、过滤、________;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 在20℃时,向4个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纯净氯化钠固体,并充分搅拌,4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9368190所得溶液的质量/g209236272272以下是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A . ①②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 . ③④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C . 20℃时,20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72gD . 20℃时,将④继续恒温蒸发100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36g的固体(3) 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t1℃时,将3种图中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3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 三、 计算题 (共1题;共10分)17. (10分) (2017·北海) 实验室常用氧气做实验。
现将24.5g氯酸钾与5.6g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至反应完全(已知2KClO3 2KCl+3O2↑,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请回答:(1) 求所制得氧气的质量 (2) 将实验后剩余固体溶于85.1g水中,求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 填空题 (共6题;共43分)11-1、12-1、12-2、13-1、13-2、13-3、13-4、13-5、13-6、14-1、15-1、16-1、16-2、16-3、三、 计算题 (共1题;共10分)17-1、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