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45页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作者简介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知文明理明主旨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自见者不明 同“__”,______ ②死而不亡者寿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脆易泮 通“____”,______ ④起于累土 通“___”,____________ 现表现妄荒谬一说通“忘”,遗忘判分离蔂盛土的工具(2)一词多义①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______ 长短相形: ___________ 形容枯槁: ___________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____________ 身体,形骸形势比较,对照形象,形体形状,样子②共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__________ 三十辐,共一毂:_______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_____ 子路共之:_________________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_______ 共同,一道聚集总共通“拱”,拱手环绕③明绕船月明江水寒:____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_______________ 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_____ 左丘失明:______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___________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______________ 明亮明白,清楚,明确说明,阐明圣明视力次,下一个明白地,公开地④易图难于其易:____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____ 平易近人:____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___ 移风易俗:___________ ⑤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_____ 知人者智: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__________ 草木有生而无知:_____ 容易轻慢平和交换改变,更换知道了解通“智”,智慧主持,管理知觉⑥为皆知善之为善:__ 埏埴以为器:______ 为无为:____________ 为之于未有:______ 是制作以……作为解决(3)古今异义①跨者不行古义: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②民之从事古义:_____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③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几乎(差不多)成功④人之生也柔弱古义:________今义:软弱⑤其死也坚强古义:______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⑥埏埴以为器古义:_______今义:认为⑦自见者不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不能明理(4)虚词归纳①斯斯不善已:___ 斯是陋室:___ ②其其在道也:______ 当其无:____ ③几帘外设香几:______________ 常于几成而败之:_____________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_____ jījǐ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_____就这如果它矮而小的桌子几乎,差不多隐微多少④当当其无,有车之用:__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___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______ 犯法当死:______ 有、只有抵御、阻挡在主持判罪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斯恶已: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事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难于其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大于其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8)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知道丑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形容词作名词,容易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3.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死而不亡者寿。
2)前后相随,恒也3)柔弱者生之徒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自胜者强11)自知者明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4.语句翻译语句翻译(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外名句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要点突破答案2.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案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
②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③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④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⑤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⑥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⑦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答案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延伸探究答案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①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思悟亮点思悟亮点】】(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用意何在?提示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 ②“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③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2)(2)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有何作用?提示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④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⑤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⑥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怕与不怕的区别 ⑦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3)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3)引用林徽因的话展开第二层面的论述,和上一层面的论述有何不同?提示引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 ⑧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4)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坚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生出翅膀,飞翔于蔚蓝色的苍穹4)引用徐志摩的文句有什么好处?提示鼓励大家要想飞、敢飞,战胜畏惧,展翅翱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