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物理实验(表格).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91574845
  • 上传时间:2022-05-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9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中物理实验(表格) 表格题专题 1.为了探究串联电路特点的问题,小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测验电路,其中R1是滑动变 阻器,(测验前先测定了变阻器滑片在不同位置时的电阻值),R2是定值电阻,R1与R2串联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用R来表示电流表测量的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表V测量的是A、B两点间的电压U小秦通过测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测验电路图、测验操作过程和表中的测验数据,完成以下问题: 图19 S A R1 R2 B 次数 物理量 R1/Ω U/V U1/V I/A R/Ω 5 12 9 0.6 20 10 12 7.2 0.48 25 15 12 6.0 0.4 30 25 12 4.5 0.3 40 35 12 3.6 0.24 50 1 2 3 4 5 (1)电压表V1是测量 (选填“R1”、“R2”或“R1与R2”)的电压 (2)此测验电路图中的电源电压是 伏 (3)测验操作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向 (选填“左”或“右”)滑动的。

      (4)根据表中其次行和第五行测验数据,可归纳得到: (5)根据表中第 行和第 行测验数据,可归纳得到:在串联电路中,通过某定值电阻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6)进一步分析根据表中测验数据,归纳出总电阻R跟电阻R1的关系是: 2.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测验中,他们揣摩:液体内部压强 可能与液体的深度h、液体离开容器底部距离d和液体的密度ρ有关他们用U形管压强计做了测验其中甲、乙容器中装有水,丙容器中装有盐水(假设甲、乙、丙容器均能盛足够多的液体)他们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分别放置在液体中不同位置处,如图18所示,并把测验数据记录在以下表格中已知ρ盐水>ρ水) 表一:甲容器 (水) 表二:乙容器 (水) 表三:丙容器 (盐水) 测验次数 h (厘米) d (厘米) L 测验h (厘米) d (厘米) L 测验h (厘米) d (厘米) L (格) (格) 次数 (格) 次数 1 2 3 4 10 10 10 10 40 30 20 10 4 4 4 4 5 6 7 8 10 20 30 40 30 20 10 0 4 8 12 16 9 10 11 12 10 20 30 40 40 30 20 10 5 10 15 20 (1)该同学是通过查看对比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

      (2)分析对比表一中的测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3)分析对比测验次数 中的测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当深度一致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4)分析对比表二或表三中的测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 3.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察觉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理,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小陆由此想到: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测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理好测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举行测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明显,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测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 表一 测验 序号 1 2 3 4 表二 物距 像距 物高 像高 像高/物高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 14 14 12 12 18.7 18.7 24 24 5 8 5 8 6.7 10.7 10 16 1.34 1.34 2 2 测验 序号 5 6 7 8 物距 像距 物高 像高 像高/物高 (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 18 14 12 12 22.5 35 60 60 5 5 5 8 6.25 12.5 25 40 1.25 2.5 5 5 (1)分析对比测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7与8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13)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分析对比测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一致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结果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 (15) (a)综合分析对比表一或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b)综合分析对比表一和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外观受到 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测验他们将两只完全一致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外观,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一致的 图15 甲、乙U形管上,如图15(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 ?B<?C),查看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15(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 液体A 1 0.02 1 2 2 0.04 2 3 3 0.06 3 4 4 0.02 2 4 液体B 5 0.04 4 6 6 0.06 6 8 7 0.02 3 6 液体C 8 0.04 6 9 9 0.06 9 12 实 验 序 号 上外观到液面的距离h(米) 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1)分析对比测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等数据中上外观到液面的 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13) 是: 。

      (2)王强同学分析对比了测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等数据中上表 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一致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外观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对比了测验序号3与4(或5与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外观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 ( 14 ) ,李敏的分析 ( 15 ) 均选填 “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对比测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 出的初步结论是: ( 16 ) (b)分析对比测验序号 ( 17 ) 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 (18)的初步结论是: 。

      参考答案 (1)同种液体中,物体上外观受到液体的压强与上外观到液面的距离成正比 (2)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错误 (3)(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物体,下、上外观受到液体的压强差值是一个定值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 (b)1、2与3和4、5与6和7、8与9; 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下、上外观受到的液体压强差越大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 6.某小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于是用不同质量的测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测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和木块一起向前滑动,测量出木块滑动的距离,记录的测验数据如下表前四列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举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的结果两列中 表一 测验 序号 1 2 3 表二 小车质量小车速度v木块滑动距离s(米) 0.2 0.2 0.2 m2 (千克2) 0.0400 0.1600 0.6400 v2 (米2/秒2) 0.5000 0.2500 0.1250 m(千克) (米/秒) 0.20 0.40 0.80 0.7071 0.5000 0.3536 测验 序号 4 5 6 表三 测验 小车质量小车速度v木块滑动距离s(米) 0.4 0.4 0.4 m2 (千克2) 0.0400 0.1600 0.6400 v2 (米2/秒2) 1. 0000 0.5000 0.2500 m(千克) (米/秒) 0.20 0.40 0.80 1.0000 0.7071 0.5000 小车质量小车速度v木块滑动m2 v2 (米2/秒2) 2.0000 1.0000 0.5000 序号 m(千克) (米/秒) 距离s(米) (千克2) 7 8 9 0.20 0.40 0.80 1.4142 1.0000 0.7071 0.8 0.8 0.8 0.0400 0.1600 0.6400 (1)小组同学是通过对比表格中的 (13) 来对比小车的动能大小的。

      (2)分析对比测验次数 (14)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小车质量一致的处境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 (3)分析对比测验次数1与5与9,(或2与6或4与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 (16) (选填“质量”或“速度”)的变更对动能的变更影响更大些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对比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对比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7) ; (b)分析对比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8) 参考答案 (1)木块滑动距离 (2)1与4与7或2与5与8或3与6与9 (3)在小车速度一致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速度 (4)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一致时,小车动能一致; 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不同时,小车动能不同,且乘积越大,小车的动能也越 大 图14 h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