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的建设探讨-.doc
5页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的建设探讨 摘要: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根底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气氛,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表达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根底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到达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课、实验课和工程安排〕的根底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工程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开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效劳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那么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
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气氛、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21~2021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工程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标准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谋,工程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效劳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
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台完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效劳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工程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效劳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局部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上海宝钢集团〔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等企业调研的根底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假设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那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开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开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工程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工程,如工程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根底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上下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
〔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气氛,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比照.中国成人教育,2021〔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21,4〔1〕:5-9. 【3】邓海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