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翻译复习方法.doc
3页文言文翻译一、翻译的标准信: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达: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雅: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1.翻译标准的落实(1)落实“信”的要求①要关注语境,做到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一一对应”②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重要文言现象如: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3注意修辞、用典等语句的翻译如:例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互文)译:墓地四周栽种上松柏和梧桐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例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是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
2)落实“达”的要求做到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必须以“……是……”的方式来翻译,省略句必须将省略的成分补出,倒装句应翻译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序,而固定句式应有其固定的翻译方式等如: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判断句)译: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例2: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状语后置句)译: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例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固定句式)译:现在人家好像是刀、砧板,正处在宰割的地位,我们好像是鱼肉,正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什么呢?(3)落实“雅”的要求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翻译主要看准确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也就是以“直译”为主,对“雅”的要求不高2.文言文翻译速记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依境斟酌字词句;名词称谓不必译,被动省略译得出;现代词语替古义,倒装句式调语序;碰见虚词因句译,译句末尾看语气二、基本方法: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具体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文言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要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紧密联系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文言文翻译七个失分点1.误译文言实词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2.误译文言虚词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不牢二是缺乏根据语境辨析虚词用法与意义的能力。
如:“但坐观罗敷”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3.古今意义不对应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中“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而不能译为“政策”因此要注意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的现象4.语言不合规范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有的地方却用口头用语5.不辨感情色彩如“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不能泽为中性的“无业人员”6.误译原句语气结合语境,把握住原文语气,方能保持原意的原汁原味不能把反问句翻译为陈述语气7.不懂文化常识如对“踞”的翻译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臂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跟”故不能译为“站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