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oc
5页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 作者:———————————————————————————————— 日期: 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摘要】: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联结个人与国家的社会基本单位,又是实行政治治理和伦理教化的主要场所家国一体”以及“家齐而后国治”的儒家政治理想,表明传统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及其道德文明得以维系的基础然而自晚清以来,随着中国内忧外患的加剧,沿袭数千年不变的传统家族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康有为开始,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传统家族制度,认为它是造成中国积弱不振的病根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将对传统家族制度的批判当作激进反传统主义的突破口,主张建立以西方资产阶级家庭为蓝本的小家庭,把家庭改造视为社会改造的基础自此以后,家庭改造始终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家庭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作家都创作了大量的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涉及到与家庭相关的许多问题领域,如爱情、婚姻、个人、革命、国家等等,其中包含着许多富有启迪的思想。
研究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家庭论述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本论文以解放区文学为重点考察对象,试图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与家庭问题相关的作品及文学运动的分析,来探讨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与家庭相关的问题,比如妇女解放和革命究竟有何关联?新的个人主体的形成是怎么和民族国家政治纠结在一起的?革命在哪些方面吸纳并改造了乡村伦理资源从而获得了其合法性?我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讨,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家庭的角度入手来重新检讨中国革命的部分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研究视角的转换,为解放区文学研究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检讨从康有为到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家庭革命和改造的相关论述,期望能为整篇论文提供一个较清晰的思想史背景我认为,晚清以来关于家庭革命的论述是对中国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一种回应,其基本思路在于通过对既存家庭制度的改造,来构想、安排新的社会制度和伦理准则第二章通过对丁玲的部分作品的细读,来探讨女性是如何在家庭、革命、民族国家的夹缝中艰难地探寻新的自我主体的建构之路的丁玲去延安前创作的一些作品,描绘了新女性走出小家庭走向革命的成长历程。
她在延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则把女性经验放在与性别政治、家庭改革、民族国家以及革命等多种话语的对话关系中来考察,从而赋予这些经验以丰富的历史内涵第三章探讨革命组织是如何来完成与乡村伦理关系的整合的无论是1943年后解放区妇女工作方向的调整,还是新秧歌剧的推行,以及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革命政权在打破乡村社会的传统结构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吸收乡村社会的传统伦理资源,并将革命的理念贯注于乡村伦理关系之中,从而既在新的思想基础上再造了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同时也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关键词】:家庭解放区文学革命伦理女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C913.11;I206.6【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1序言11-20第一章作为中国现代性经验的家庭革命20-73第一节《大同书》与中国近代家庭革命思想的发端21-27第二节传统伦理的解纽与“个人”的历史命运27-35第三节“毁家”与革命:辛亥前后的家庭革命论35-39第四节从“家”中“救出自己”:“五四”的个人主体观39-46第五节爱情、贞操与“模范家庭”:“五四”家庭伦理观46-62第六节小家庭与妇女解放: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改制论62-73第二章女性、革命与家/国73-114第一节从“绝叫”走向革命73-86第二节女性身体:在家/国之间86-100第三节“大话”与“小话”的纠结100-114第三章革命组织与乡村伦理关系的整合114-155第一节建设“和睦家庭”115-121第二节劳动与“团圆”:新秧歌剧的叙事121-135第三节通过伦理的组织:赵树理小说的新颖性135-155结语155-160参考文献160-170后记170-17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