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少年正是读书时.pdf
15页飘零中的悲欣回望 呼兰河传学程设计 沧州市五中 费灵芝 一, 教学预备 (一)教材提示 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 意在启示老师挑选多种形式, 激发同学阅读 爱好,培育阅读习惯;前面第四单元是“人生意义,价值单元” ,阅读策略是: 1. 学习默读; 2. 勾画关键句,再喜爱或有疑问的地方做批注; 3. 整体把握文意, 学会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 基于阅读策略的支撑, 我们试图挑选同学感爱好的 呼兰河传的小说阅读, 教给同学阅读方法,激发同学阅读爱好,培育同学阅读习惯;启示同学,在少年 时间,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支配有朝花夕拾 西游记的阅读;需要教给同学整本书阅读的 一些方法和策略, 端正了阅读经典的态度; 课本支配阅读书目外, 考虑到同学的 阅读爱好,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名篇佳作呼兰河传的阅读;小说的儿童视角, 与同学年龄相近会激发会阅读爱好; 由于它特殊的艺术价值, 会给同学丰富的收 获;呼兰河传学校课本中有节选篇目,是阅读的有力连接; (三)作品介绍 1. 举荐版本: 作者:萧红 出版社: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 年 10 月 1 第 1 页,共 15 页 2. 内容梗概 呼兰河传是闻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1940 年写于香港, 1941 年出版;小说共分 7 章,前有序后有尾声,闻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 描画了东北边境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呈现了女作家特殊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 表达出 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表达了作者的童年故 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巧的文笔,造就 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 “我” 是一个小女孩, 也是故事的表达者; 书中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表达故事,却没有主轴,而是以呼兰城的 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写下了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 呼兰河是一个小城,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 到西,而最出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另外仍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 做西二道街; 除了这些就都是些小胡同的; 小城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的生活;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 ,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只是 帮忙拽出和看喧闹, 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东二道街上仍有几家碾磨坊, 几家豆 腐店,几家扎彩铺,一两家机房,一两家染缸房,比较喧闹;那些小胡同里就比 较冷清和孤寂了,一天到晚看不到几个闲散的人;但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 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变化极多;除了这些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 仍有不少盛举: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 秋天唱野台子戏, 这些盛举都是冲着鬼而做的, 只有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预备 的; “我”就在呼兰河这个小城诞生,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祖 父特别爱“我”, “我”常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玩,并跟着祖父学诗;除了念诗之 外,“我”仍很喜爱吃,仍常到“我”家小后防房贮存室找各种东西玩; 2 第 2 页,共 15 页 “我”家是荒芜的; 有很多空房子, 门洞子西壁的三间房和三间碾磨房租给 养猪的, 三间破草房租给开粉房的, 养猪的那厢房里仍住着一个拉磨的, 粉坊旁 边的小偏房里,仍住着一家赶车的;赶车的姓胡,弟兄俩,老大有一个儿子,稍 小,媳妇仍没娶过来;老二有一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又能干又温存; “我”除了在后花园由祖父陪着,其余就是自己玩,一天“我”正在蒿草中 做着梦,听见一阵喧闹,原先是老胡家来了一个十二岁的团聚媳妇; 她成天乐呵呵的, 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 总是无故打他她, 左邻右舍也支 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当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聚媳妇被 磨练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儿的人的话,打算给小团聚媳妇用开水洗澡, 洗澡时,很多人来看喧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小团聚媳妇死 去了; “我”家仍有个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特别奇怪,喜爱同石头,麻雀, 黄狗谈天,却不爱和人说话;但也是“我”的一个玩伴;听祖父讲,二伯三十年 前就到了“我”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 ,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难过 的大哭起来; 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 他会做年糕卖; 他的女人就是同院住着的老王 家的大姑娘; 邻居们都夸赞这位王姑娘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但这回成了冯歪嘴 子的女人, 大家都说她不是好东西了, 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他的女 人在生下其次个儿子后就死了; 他常常含着眼泪, 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印饮 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失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期望; 时间不知不觉地消逝,后花园的主人不见了,祖父死了,二百也死了,东邻 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只是那里布满了“我”幼年的记忆; 3. 作者介绍 萧红( 19111942) ,原名张迺莹,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国现 代闻名女作家,被誉为“ 30 岁月文学洛神”;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她发表 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她东渡日本,发表了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 3 第 3 页,共 15 页 组诗砂粒等; 1940 年她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 乐和闻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 4. 文学位置 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懂得: “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 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 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仍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 部小说更为迷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头读时又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 繁重起来;”摘自茅盾 序 (1946 年) 闻名文学评论家杨义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判: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扬弃 了传统小说的框架, 写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 有声有色的世俗画和风俗志, 从而 在小说这个园地里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散文家的才华; ”摘 自杨义 20 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 (2007 年) 香港闻名作家,评论家司马长风就认为: “ 呼兰河传书如其名,是部纯粹 的乡土小说 正由于创作的心灵自由了,一切类型化,观念化的要求隐退了, 呼兰河传 才透出了鲜烈的个性, 成为战时长篇小说的重大收成; ”并强调呼 兰河传的环境特点:“一般的小说都以人物或情节为主轴, 呼兰河传就以环 境一座小城为主轴, 在现代小说中极罕见; ”摘自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 ( 1978 年) 呼兰河传 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 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 一个北方小 城镇的单调的漂亮, 人民的和善与愚昧; 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 点地方颜色, 它本身包含着庞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中国现代 文学三十年 今日看来,呼兰河传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宏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 2000 年被香港亚洲周刊评比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九,而前八名分别是: 呐喊 , 边城 , 骆驼祥子, 传奇 , 围城 , 半夜 , 台北人, 家 ; 4 第 4 页,共 15 页 呼兰河传 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 一种卓异的风格, 一种完 全有别于中国 20 世纪 40 岁月文学的特殊品行; 文雅而任性, 感伤而婉讽, 令人 魅惑;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期望回家的絮絮倾诉, 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 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 情感与理性的熔铸, 让时年二十九岁的萧红成为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特殊的存在, 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 而呼兰 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又一处精神家乡; 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 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 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 对后花园的想象, 不断传奇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 5. 写作背景 萧红( 1911 1942) ,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富有家庭; “呼 兰河”是她的家乡, 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所在, 其中包蕴了作者全部 的生活与岁月的延长; 1930 年萧红因父母逼婚而离家出走; 1934 年萧红来到上 海与鲁迅见面,鲁迅给她的文同学涯带来了很大转机; 1936 年萧红只身东渡日 本; 1940 年孤独的她转去香港,进入她一生中最孤寂无助的时期,此时她更加 怀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 创作了这部 艺术形式特殊的小说; (四)学问积存 1. 乡土 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 写家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深厚乡土气息和 地方颜色的小说 ,也可以说 “ 乡土小说 ” 指的是 20 岁月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上海的作家, 以自己熟识的家乡风土人情为题材, 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 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 通过描写二十世纪十几岁月东北小 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 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 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无能,愚昧的精神状态;具有 浓郁的乡土特 色 5 第 5 页,共 15 页 萧红出于女性作家的特别敏锐和细致观看, 以画家的目光去观看自然风光和 社会人生, 在小说中绘制出一幅北国风光和乡土人情的生动画面; 一方面作者用 清爽,明艳的笔触描画自然风景, 布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如第一章的“火烧云”, 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外形的变化, 把火烧云的 动态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漂亮和变幻无穷; 另一方面, 作 者出于对家乡的怀念,描写了小城的建筑格局,小成人的“精神盛举” ,小城人 的生老病死, 绘制了一幅幅我国 20 世纪 20 岁月东北乡镇的风俗画卷, 呈现的是 当时的历史,是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麻木和抗争中的挣扎,生活是那样的刻 板,单调, 字里行间布满了悲剧的颜色, 反映的是中国北方农夫几千年来的生活 模式; 2. 散文化的作品结构 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 情节, 结构的处理方式, 全书没有一个贯穿前 后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固定的人物形象, 没有头绪纷繁的线索, 也没有波澜起伏 的戏剧冲突, 而是出现出非情节化, 非戏剧化的散文特点; 全书都是由零零碎碎 的生活片段和人物速写组成; 小说共七章, 各章相对独立, 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和联系, 也没有主角, 不管是对小城静态的风俗民情的介绍, 仍是对小城动态的 人生图景的勾画,呼兰河城就是主角; 3. 表达视角 儿童的表达视角 ;小说从第三章起,就采纳了作品中儿时的“我”的视角; 作为儿童的“我”稚嫩天真,奇怪,顽皮,在“我”的眼里,后花园是另一个色 彩缤纷的空间世界,动物,植物都跟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同时,由于“我”的认 知和判定才能有限,面对成人空间世界,儿童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大不相同, 通过“我”透视成人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在一种近乎天真的疑问和发问中,实 现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通过儿童视角的表达, 小说出现给我们一种儿童所固有的 原生态的生命情境; 成人表达者的超然与 “ 间离 ” 6 第 6 页,共 15 页 成人表达者是超然视角, 对呼兰河人无视生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与己无关的 态度: “ 他们对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了 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 ” 如写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儿子死了的情形: “ 突然有一年 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虽然她从今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 仍晓得卖豆芽菜, 她仍仍是悄悄地活着, 虽然有时她的菜被偷了, 在大街上或是 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仍是平安悄悄地活着; ” 染房里两个徒弟为了争一个女人而死了人: “ 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 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活着的也下了监狱,判了无期徒刑;但这也是不 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 过了三年两载, 如有人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