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新闻传播名词解释.pdf
6页新闻学名词说明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 或者反过来某个场 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 在全世界范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需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见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拜访手法从 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大事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 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画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见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 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由公众而非新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见“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 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见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见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益的同时, 务; 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说明;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益”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见新闻从 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益,又是一种法律权益;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 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它反映和表现出 10, “陆氏定义”(01,04考 )它是陆定一于 1943年 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 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 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 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准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进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四周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 00, 01考 )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 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样; 15,新闻真实性( 98,00, 05 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 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状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样;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确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平平稳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 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 人的主观意志而转变其原来面目; 19,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 20,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准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奇特点; 2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正确时间;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成效,新闻传播主体 依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正确时机; 22,独家新闻指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准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剧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第 1 页,共 6 页 相对独家新闻即时间差新闻,指抢先或者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确定独家新闻( 01 考)即非时间差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挖掘,很难公之 于世的新闻; 23,瞬态新闻指于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其所包蕴 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24,新闻自由( 98, 00 考)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 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25,新闻党性( 98, 07 考)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或正值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 道和评判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26,新闻党性原就( 03 考)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需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 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就; 27,新闻道德( 98, 00)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就或规范; 28,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评判的一种 表现形式; 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 社会公德指人们在交往中应遵循的那种简洁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就,它反映的是全民族,全 社会的共同愿望; 29,新闻行为指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30,境遇道德论又叫境遇打算行为论,指因特别情形的需要或正值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 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就; 31,确定主义道德论新闻传播者不行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就,即使特别情形的需要,有 正值理由也不能放松对新闻行为的道德约束; 32,反强制主义道德论( 01 考)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就,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时随机的, 自由悠闲的,不行预料的; 33,新闻舆论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缪那个的共同看法; 34,舆论( 04,06 考 )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 的基本一样的看法或态度; 35,新闻宣扬通过报道和说明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 36,连续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发生,进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 37,深度报道( 01,02 考)它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 ,其基本特点是在全面报道某 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缘由或进展趋向; 38,新闻信息是通过新闻传播者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点或差异性; 39,新闻可读性( 98 考)是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当阅读的那种特性; 40,阻抗是阻碍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在熟悉和懂得新闻事实上取得一样性看法的 干扰因素; 主观性阻抗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 痕结构不一样,它与新闻的可达性相联系; 即二者的记忆 客观性阻抗指新闻载体成为阻碍新闻事实顺当传播的干扰因素,它与新闻的易受性相 关; 41,新闻趣味性指新闻具有乐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42,新闻价值( 07 考)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养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 确定性评判;(注: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不同,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考虑的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爱好的问 第 2 页,共 6 页 题,并不考虑新闻的社会成效问题;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新闻价值与宣扬价值混为一 谈;) 宣扬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见的素养; 43,受众( 05 考)在传播学上,它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它指的是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 视的观众; 44,受众期望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受众认知期望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认知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受众情感期望是手中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情感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45,受众动机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 发点; 46,硬新闻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 必需快速,越快越好,并且报道应尽可能的精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 47,软新闻( 05 考)指那些富有人情味,纯学问,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 无直接关系,向受众供应消遣,开阔眼界,增长学问,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48,受众定位( 05 考)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 题;其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 两部分内容; 49,新闻指导性( 00 考)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扬肯定的观点,以影响受众的 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的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行动,帮忙受 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共图四化大业; 50,新闻挑选即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是 对事实的挑选; 51,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全部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 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52,媒介生态环境指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也存在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生态环境; 传播学名词说明 (一)重要概念 1,传播( 05 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进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详细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学问和态度, 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使之得到传承和进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传播系统;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 8,内省式摸索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 “群 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 第 3 页,共 6 页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环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 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和谐的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 06 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 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 受众共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 介通过对象征 * 件或信息进行挑选,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掌握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挑选,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 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庞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17,受众( 05 考)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最直观的体 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18,传播成效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成效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 在受传者身上因其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 者的意图或目的;其次,指传播活动特别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 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9,看法领导( 06 考)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挑选中提出,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 中,常常为他人供应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任务,他们作为媒介信息或影 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20,舆论( 06 考)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 看法和心情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样性,剧烈程度和连续性,对社会进展及有关事态的进 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