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忠民到叛逆者.doc
4页从忠民到叛逆者——从心理角度诠释洪秀全的反清一、从追求到决裂自从隋创科举,经过不断完善之后,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固定制度这扇面向下层民众敞开的大门——尽管它有些不公平,但却成为下层民众有机会进入仕途,飞黄腾达,进而光宗耀祖的唯一道路而洪氏家人,作为天朝的百姓,他们也不例外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官禄埗村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其祖先是从梅县迁居到这的客家人其父洪镜扬,勤劳耿直,一生务农,深得村民信任,从而被推举为管理族内事务母亲早逝,他由继母抚养成人他排行第四,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洪家以务农为生,家里有一两头耕牛和几亩田地,还有几间房屋,属于自耕农阶层,家境并不富裕洪秀全原名“火秀”,稍大后按家族班辈改名为“仁坤”,长大后又改名为“秀全”此时,洪秀全所处的时代已是矛盾丛生的十九世纪初期,国内外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静悄悄的社会表面掩盖着一场巨大的运动但是,浸润在传统汪洋大海中的农民——洪家,依然把“知识分子的生活看作是唯一的可见可闻的生活典范”,并以此来实现仕途上的成功因此,自幼聪颖好学的洪秀全,他得到了父亲的偏爱,五岁进私塾,十岁到十一岁之间,《四书》、《五经》已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先生和族人都称赞他“才学优俊”,期待着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而洪秀全也以此为志,自视甚高在科举考试之前,有前期考试:县试、府试、院试,通过就为举人1827年,洪秀全第一次参加了考试,县试、府试都顺利通过,但院试却落第了落第的洪秀全因家境经济拮据,只好一面自学,一面劳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中国历史及奇异的书籍1830年,因其学识被族人推举为村塾,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一直到1843年走上反清道路为止,共13年1836年第二次科举考试依然落第,当他流落到广州街头时,碰到一个外国基督教的传教士在传教当他说“可满足人们愿望”的时候,洪秀全行进其前,欲问自己的功名前程第二天,他得到了基督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但并未引起他的注意,只稍览一番,便置之书柜但这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却成为他日后走上反清道路的一颗火种他虽然依旧过着平静的村塾生活,但平静的内心已种下不平静的种子1837年,他三赴广州应考又未成功,传说是有人作弊屡试不中的他,受到很大的打击,积郁成疾,猝然病倒在40多天的日子里,他一直处在幻想与梦境之中病中赋诗言志,要改朝换代,创建新朝但他并未彻底灰心,1843年的第四次挫败使他彻底失望了他赋诗抒发心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也许他有反清之心,但他还不知道去如何做他一生的重大转折是在1843年发生的一件事洪秀全有一表兄叫李敬芳,对现实亦不满读了沉睡的《劝世良言》,对其中观点,大为赞赏,并向洪秀全推荐洪秀全细读之下,“遂大觉大悟”,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这样,沉睡了十年之久的《劝世良言》,终于开启了洪秀全的反清大门,开始了洪秀全的另一条人生之路如果我们从他的经历——科举的失败,以此就认为成为他反清的主要原因的话,那我们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科举失败对于一个士是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一个士是考个七八次而考上,就已经很幸运了有的人一生都在考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洪秀全——从心理角度看洪秀全是如何走上反清的道路的二、释梦首先,须细说一下1837洪秀全所做的一个梦1837年,洪秀全拖着病体回到了家里在卧床不起的四十多个日子里,他总是一直处在幻想与梦境之中韩山文曾描述到:秀全连续卧病四十余日,常觉有一中年人,秀全呼之为“长兄”此人教其如何动作,并邀其遨游遐迩,以追寻邪神,并托其杀死及灭除之秀全又闻皂衣袍之老人,斥责孔丘谓其于经书中,不曾清楚地发挥真理孔丘似自愧而自认其罪弗洛尹德说,梦是对客观材料的主观加工过的东西它是对人的欲望的满足——当然满足的方式是不一定的。
洪的这个梦出现了两个人:一中年人,一老人一般人理解为耶稣和耶和华作为“基督梦”来说,这样理解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它现实的客观是什么呢?前面我们曾提到,在1836年他考试失败后,曾遇到过外国传教士和梁发在街头他是肯定听过他们二人传教的,在失败的落魄与内心渴望成功的心情中,对于他们两人的鼓动人心的传教——尤其是能指引使人实现成功,这对于洪秀全来说是多么的一个强大的刺激我们根据心理学的S——R原则即刺激与应原理,他们两人的形象已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或许洪还并不知道这样出现在梦中的时候,他们俩一个人成为了耶稣,一个人成为了耶和华他也看过书,但当时对于他的刺激太小了——只匆匆浏览一下,或者说对他脑中已建立的S——R反应反而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贯穿在梦中的主题体现了洪的两种心理:“英雄意识”,这是他欲望的满足;叛逆心理,对孔丘的否定,这也是他的一种满足——负满足方式后者源于他屡考屡败,这导致他对传统秩序的这一绝对价值体系的否定洪秀全在《太平天日》中说:“推堪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天父皇上帝命摆列三等书指之说:这是孔丘所遗传之书,都是尔在凡间所读之书,此书甚多差错,连尔读之,亦被其书教坏了,天父上主皇上帝因责孔丘说,尔因何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朕,孔丘始则强辩,终则默默无词,天父上主皇上帝怒甚,命天使鞭挞他,孔丘跪在天兄基督前,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
当然在当时,他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如一座火山一样沉睡在他的脑海里,等待着机会喷发洪的这两种意识凸现是在1843年的5月发生的一件事他表弟李敬芳向他推荐《劝世良言》,洪细读之下,遂大觉大悟有意思的是洪自己的圆梦——对1837年的梦的认识:他觉得书中所言与梦中所见所闻相符之处甚至多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圆梦的:把书中的代词汝、彼一律换成自己,把书中的“全”字都当洪秀全来理解、领会这种肆无忌惮的读书方式,明显是英雄意识在作怪而隐藏在英雄意识之后的是他的叛逆心理已经成熟:他为自己洗礼,拿下孔丘的牌位这里,我们须提到一下的《劝世良言》中的内容,否则不会明白他何以会如此强烈地引起他的共鸣只须看第一章便会明白人人都拜孔丘像,从生至死,为何有人高官得做,有人依旧贫困潦倒呢?这不合天理,所以要信奉天地间唯一的神——耶稣科举考试的屡次失败和这么打动人心的话语,能不使他走上信奉基督教的道路吗?当然我们明白,洪秀全所信奉的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是中国化了的或者倒不如说是他信奉的是披着基督教外衣的中国传统他跟罗孝全学习期间,因他的“不纯”,罗未给他洗礼这样,一位企图走仕途之路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走上了另一条实现“荣光耀祖”的道路。
三、溯源我们知道,如果内因不成熟,外因无论如何强大也不能促使之质变;而当内因成熟时,哪怕一个微小的刺激也会引起火山喷发洪秀全正是这样,他的英雄意识和叛逆心理早已经过天长日久的孕育的了,并经过不断的强化,才使之在1843年由《劝世良言》的刺激而引起他的反清的叛逆心理这首先源于洪是客家人的后代迁居花县的洪族,在与当地人争地的历程中,自然免不了争执与争斗的1850年,客家人就与当地人发生过冲突,失败的客家人都成了洪的教徒因此,客家人都有着善战、坚韧、顽强的性格依早期社会学习理论来说,无异这对洪秀全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待不能达到的要求采取“战”而不是“和”,这就在他的心田里种下了反抗的种子而这种子得以滋润是以后的科举考试的屡次失败但如果简单地说几次失败就能使这颗种子得以发芽,成长,就过于简单化了原因前面已说,我们必须查找其他的原因考察他的早期生活,我们发现,他受到父亲明显地偏爱,聪明出众,在兄弟姐妹中和族人孩子中“高人一等”县试、府试的顺利通过,所有的这些使他缺少“挫折”的经历,从而意志未能得到锻炼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的早期期望动机的影响:早期家教洪氏家族曾经是名门望族,只不过是清入主中原后,才衰落下来。
但衰落的洪家依然是几代人都有族长恢复曾经的名望,是洪家历代人的梦想洪家的希望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屡次失败,产生不满的行为,这与一个人的性格——幻想有着重大的联系它的一个重要性是使人在挫折之后产生不满并且比拟,这就使洪秀全产生了“把自己当成英雄或想当英雄的心理而早期的优越感:5岁的洪显示出书童才能,学业的出类拔萃,父亲的偏爱这些都是他产生英雄的意识的基础众人期望之考取功名,荣耀祖先而他自己也自视甚高,以此为志但现实使他英雄之梦破灭了,那么他和英雄之梦只有通过另一条途径——叛逆——来实现幻想促使着英雄意识的滋长,英雄意识使叛逆心理在脑海中渐渐弥漫,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着我们这里还须提到一件事,他于1841年曾游历过南海、增城、丛化、番禺四县这位于广州外围的四县,在广州三元里发生了抗英之后,这四县成了反抗英国侵略的中坚洪秀全在这里听到了许多关于“平英团”的传奇故事,看见了许多英雄形象这些经历一方面又强化了他的英雄意识,另一方面使他看到了清朝的软弱与腐败这为他以反抗途径实现英雄之梦创造了条件这样,不断经过培育的英雄心理跃跃欲试,在等待着什么当第四次落第之后,这股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不穿清服,不考清试,自己开科取试。
他彻底的走上了反清的道路,走上了与传统绝裂的道路四、小结一切都源于性格的弱点——意志脆弱,这使他经不起科举考试屡次失败的打击——他太渴望成功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于是,在他心里产生了不满,对孔子的不满,对科举的不满,对清科统治者的反对,这都是自动思想导致的错误的认知策略,从而使叛逆心理得到强化也许他要反清,但他不知如何做,不缺少条件《劝世良言》的到手使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做的“基督梦”使他潜意识里得以找到了反抗的道路:借助外来精神力量这扇门的开启是向他推荐的这本书,洪细读之下,对以前的梦得以大觉大悟于是,一个反清的急先锋就这样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