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 廖育群:周潜川古脉法 默认分类 2022-03-04 12:06 阅读78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分经候脉法 [②] (周潜川大夫报告) 一、分经候脉之由来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识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好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那么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管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学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管从医生诊脉时的区别性极大的处境,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说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混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稳当性是很大的。
这片面遗产《内经》中虽有片面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概括校正它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留存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朴、概括,往往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那么逐步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好像,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繁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大量脉学宝 藏来的。
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看法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特意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全体的脉彼此勾通起来,掌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素 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分经候脉法》的其次片面陈述分经候脉法的概括内容,所述二十部脉的概括的诊法与主病,实即《古脉法》抄本的主体内容但我之所以要以相对而言属“二手材料”的家藏《古脉法》为介绍与研究对象,是由于如此才能完整地 将这个“另类医学流派”的故事讲下去: 《古脉法》的抄写者(假设从它是《分经候脉法》的抄本的视角启程)或撰写者(假设以为它属再创作),是家父廖厚泽(1923~1998)廖氏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航海专业,50年头末开头追随周氏学习,并业余为人治病;60年头初以契而不舍之精神从交通部转业至山西中医研究所,通过正式考试,从一名工程师变成了职业医生。
其后周氏罹难,众弟子皆受牵连——取消医生资格、遣返原籍直到“***”后,此案才得以平反这就是何以《古脉法》中丝毫未言其师之名与学术源流,而仅称“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的理由所在我在此介绍师徒二人的体验,并非是要昭示他们的苦难,而是意欲以此个案为例,来表示此类早年受近代科学养成教导之人,在接触到中医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与技艺后所表现出的执着态度与认知方式相比之下,周氏的其他弟子,虽多为中医或西医出身,但对周氏之学的理解却均属等而下之,不过是热衷于有效之方的学习与实用而已进而还想以此为例,阐述“中医这门貌似古老、一成不变的学问,实际上始终处于不断进展变化的状态”的观点 [③] 二、《古脉法》的内容 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 王叔和所著《脉经》中才开头见到将两手的“寸口脉” [④] 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诊候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进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切实体验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脉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 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
《古脉法》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王叔和及从那时开头使用的“独取寸 1 口”的脉诊方法持严肃的批判态度;并给出了所谓“古代诊脉之法”的概括内容——即“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合计二十部脉的诊法与主病不管这种“分经候脉”的诊脉方法是不是汉以前或王叔和《脉经》之前的文化遗存,但确属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传世医书中所看不到的内容换言之,这个“抄本”切实具有极高的价值故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读者全体解释皆为笔者所加,以助 理解其内容与含义 《古脉法》 前 言 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 [⑤]形质生化之妙,然后面可察疾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织为用之微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 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成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那么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那么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自身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
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 即知牲有沙肝[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 “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 [⑦],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那么将 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 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 要于后,其有缺乏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务必各部体用互参,不成分割,进而合作望闻问(各 2 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⑧]甲辰于北京 太渊脉第一 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 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 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此均属病脉也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 浮为阳 主表 沉为阴 主里 数 主热 涩 主寒 滑 主痰 迟 主血少气滞 长 寿征 短 主气缺乏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 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那么作对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结果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 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 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3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 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其次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其次节交界横纹处) 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 对,脉诊当依前说) 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 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 阳外开,阴脉为心阳缺乏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与候脉结合,那么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左右手相对比, 那么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 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 次进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步向上进展,待 达于指尖,那么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马上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证治***详《证治***品》 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 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 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