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民主转型的几种主要理论微博版电子教案.ppt
28页解释民主转型的几种主要理论,主讲:BGS 博士 政治学微博课堂,解释民主转型的几种主要理论,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 阶级结构理论 政治文化、社会资本与宗教 国际因素 政治精英的行为与选择,理论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印象:绝大多数富裕国家都是民主国家,而绝大多数威权国家都是贫穷国家 “在25个具有最高人类发展指数的独立国家中,仅有新加坡是非民主国家在40个最发达的国家中,除了新加坡,仅有三个小型石油国家科威特、巴林和文莱是非民主国家除此之外,在50个最发达国家中,还有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非民主国家,但它们都是盛产石油的小国Diamond,2008),经济发展导致民主吗?,亨廷顿认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不能导致政治民主,反而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亨廷顿,2008(1968)) 奥唐纳认为,向官僚威权主义(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转型的国家往往不是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国家,而是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奥唐纳,2008(1973)) 普沃斯基 :“富裕国家更有可能成为民主国家,不是因为民主的出现是威权统治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是因为民主无论民主是怎样出现的在一个富有的社会更有可能存活下去。
(Przeworski etc., 2000) 拉斯托(1970)、林茨等(1978)、奥唐纳等(1986)认为,对于民主前提条件的研究是误导性的现代化与民主:非线性关系?,达尔认为,经济发展与民主可能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他认为,存在一个有利于民主转型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理想区间达尔,2003(1971)) 亨廷顿: “在穷国,民主化是不可能;在富国,民主化已经发生过了在两者之间有一个政治过渡带 (亨廷顿,1998(1991)) 王绍光认为,“随着经济逐步发展,走向专制的可能越来越小,而走向民主的可能性更像一个M字形曲线”王绍光,2008) 李普塞特后来认为,社会经济条件以外的其他变量,包括政治文化、制度设计、公民社会、法治、政治精英的行为等等,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Lipset,1994),理论二:阶级与社会结构,关于阶级和民主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的观察者,他发现“平民群众与财富阶级之间时时发生党争” (亚里士多德,2007) 巴林顿摩尔认为,土地贵族、农民和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力量,决定了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在由传统社会通往现代社会的三条道路中,只有资产阶级强大的国家才有可能建成民主国家。
摩尔,1987(1966)) 乔纳森维纳认为,巴林顿摩尔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来解释比较现代化是“富有成果的”,他的作品“是一部伟大的书” (Wiener, 1975),对资产阶级作用的反思?,摩尔过于夸大了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正面作用? 奥唐纳在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南美官僚威权主义兴起时认为,资产阶级和军方一道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扮演的是支持威权政治的角色 (奥唐纳,2008(1973)) 艾芙琳胡贝尔斯蒂芬斯和约翰斯蒂芬斯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发展与民主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在研究了西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变迁以后,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不是像传统上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的、正宗的民主制度的推进者当它的利益受到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其他群众运动需要的有力挑战时,它会选择威权主义的方式Stephens etc., 1999),工人阶级的作用?,工人阶级或有组织的工人是民主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 约翰斯蒂芬斯认为,摩尔的研究“大大低估了民主转型过程中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作用” (Stephens, 1989) 有学者认为:“在完全的民主政体获得发展的任何地方,有组织的工人阶级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们甚至断言,如果不是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在争取普选权和其他公民权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必然是威权主义的”Grugel,2002) 鲁思考琳则干脆认为,工人阶级是民主和民主化过程中的核心力量Collier,1999),中产阶级的力量?,一个既古老又时髦的观点:重视中产阶级的力量 “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亚里士多德,2007) “在城市中产阶级规模相对较小或相对薄弱的地方要么民主化不成功,要么民主政治不稳定 (亨廷顿,1998(1991)) 贫富悬殊不利于维持民主政体,因为贫富阶级之间关于再分配的斗争通常会比较激烈阿塞莫格鲁和罗宾逊,2008(2005)),理论三:政治文化与社会资本,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之能维护民主制度,应归功于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 (托克维尔,2008(1835)) 阿尔蒙德认为:“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
哪种政治文化有利于民主呢?答案是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等,2008(1963)) 达尔认为:“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对多头政治体制合法性的信念越强,则实行多头政体的可能性越大”达尔,2003(1971)),政治文化与社会资本:当代观点,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用四个指标衡量“公民文化”,进行跨国研究后得出结论:经济因素固然在政治上是重要的,但不同的政治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政治后果,特别是与民主制度生存的可能性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影响更为持久Inglehart, 1988) 罗伯特帕特南认为,意大利地方政府的绩效差异源自北部比南部具有更好的公民共同体的传统,他称之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帕特南,2001(1993)) 弗朗西斯福山:在经济领域,社会资本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在政治领域,社会资本能够有助于有限政府和现代民主制的成功Fukuyama, 2001),对政治文化的质疑?,第一种疑问是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何为因何为果? 爱德华穆勒和米切尔塞列格逊的跨国实证研究中指出,大多数公民文化态度不会对民主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而人际信任,即公民文化中的一项态度,很明显地是民主的结果而非原因。
Muller and Seligson, 1994) 第二个疑问是政治文化是否真的有很强的政治效应? 杰克曼和米勒:“几乎没有证据能揭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关系 (Jackman and Miller, 1996a,1996b,2005) 第三个疑问是政治文化是否是一成不变的? 拉丁美洲就克服了支持威权主义的文化传统(Diamond etc., 1995); 政治学习(political learning)在第三波民主转型和巩固中扮演重要角色(Bermeo, 1992)哪些宗教有利于民主?,肯尼思博伦1979年对99国的研究:“新教徒的人口比例越大,民主的程度也就越高 (Bollen, 1979) 亨廷顿说:“基督教与民主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到1988年,在基督教或新教是主要宗教的46个国家中有39个是民主国家 (亨廷顿,1998(1991)) 他还笃定认为,东亚国家的儒教“要么不民主,要么反民主”,因为儒教“强调团体、团队胜于强调个人,强调权威胜于强调自由,强调责任胜于强调权利”,“儒教社会缺少抗衡国家之权利的传统” 在穆斯林人口占主要比例的43个国家,仅有7个国家是民主国家,但均不符合自由主义民主的标准。
而在伊斯兰教具有最强影响力的16个阿拉伯国家中,没有一个是民主国家Diamond, 2003),宗教真的决定民主吗?,过去认为,天主教是一种容易“阻碍”民主化的宗教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天主教的活动和信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从保守的力量变为变革的力量,从支持威权的力量变为支持民主的力量亨廷顿,1998(1991)) 福山认为高估了儒教对民主制度的不利影响,尽管缺少个人主义的传统,但儒教具有平等主义精神;儒教重视教育;儒教非常宽容相反,日本和韩国的案例显示经济发展最终会推动政治民主Fukuyama, 2005) 菲拉利-安萨里则认为,伊斯兰社会对西方文明的敌意,不是来自于伊斯兰教的本身,而是来自于19世纪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冲突Filali-Ansary,2005) 总体上说,现在重视宗教因素对民主转型影响的观点并不是主流 (Anderson ed.,2007),理论四:国际因素,从长时段来看,国际因素可能是推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向民主转型的最重要因素 今日的国际经济体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意识形态,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欧文明在过去500年的扩张所塑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性民主革命不过是全球化和全球秩序重建的一部分。
二战后全球化加速,国际因素影响有增无减 达尔说:“一个国家的命运永远不会完全掌握在它自己的人民手里每个国家都是在与他国共处的环境中生存的民主化的国际维度”,“考虑1990年被自由之家评级为自由的61个独立国家,其中30个国家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制度可以追溯到摆脱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过程另外的12个国家现今的民主制度起源于二战中盟军方面的胜利 还有13个国家从保守威权主义向民主的转型发生在1973年之后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军事同盟国,而美国过去以冷战为理由使它们的非民主统治具有合法性 这样,在61个国家中只剩下6个国家其民主制度既不是起源于反殖民化,也不是起源于二战,也不是起源于近期冷战的消退Whitehead, 2001),国际因素的影响与机制,亨廷顿认为,“外国政府或机构的行动也许会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外政策的影响;另一种是邻近国家民主转型的示范效应或“滚雪球效应” (亨廷顿,1998(1991)) 戴蒙德等认为:“国家政治体制和政体变迁受到一系列国际因素的影响,包括殖民统治、外国干预、文化扩散和国外的示范效应 (Diamond etc., 1995) 巴巴拉魏奈特则对影响民主的国内发展因素和国际扩散因素作了系统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比较研究,结论是国际扩散因素是民主更有效的预测指标。
(Wejnert,2005),国际因素的影响与机制,在怀特海德研究的基础上,施密特总结了国际因素对民主转型影响的四种机制Whitehead,2001;Schmitter, 2001),国际因素是决定性的?,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因素有着极重要的影响但是 “除了那些因为外国军事干预缔造民主的国家以外,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即使在那些国际武力干预的国家,如果没有对民主的国内支持,民主也无法长期存活 (Diamond, 2008) 希佩尔在对冷战以后美国对巴拿马、索马里、海地和波斯尼亚等国的军事干预进行研究以后认为,想通过军事干预方式建立民主制度和新的国家的理念是一种“危险的傲慢”Hippel, 2004) 强调国际因素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国际因素比较接近的同一地区国家的民主转型和民主绩效的差别非常之大,比如拉美和东欧地区林茨和斯泰潘,2008(1996)),理论五:政治精英的行为与选择,结构主义理论范式的不足: 一是带有决定论(determinism)的色彩,认为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国际因素能够决定政治结果,而忽视政治行为者的作用 二是结构主义关注长期的历史变迁,无法很好地解释民主转型或政治变革发生的时机(timing)。
三是结构主义范式更多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而不是发生学的(genetic) 普沃斯基批评道:“在这种论证中,结果是由条件单方面决定的,人们什么也不做,历史还是会这样发展普沃斯基,2005(1991)),转型范式的起源,转型研究起源于丹克沃特罗斯托1970年的论文向民主转型:一个动态模型Rustow, 1970)他认为,民主转型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