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必修二三单元必修二第三单元.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84958220
  • 上传时间:2024-09-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48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考点第三单元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过程:(政治过程:(政治—巩固政权;经济巩固政权;经济—恢复国民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2、、“一五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7))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目的: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目的: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任务:任务:①②(一化三改造)(一化三改造)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相关成就)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相关成就)3、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意义: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依据:意义: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依据:①②)) 二、探索与失误(二、探索与失误(56--66))失误: 失误: 正确:正确:  中共八大中共八大1956195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三年经济困难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力水平相适应大跃进大跃进”19581958 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1956))内容:国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内容:国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大跃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指导思想:指导思想: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规律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规律表现:表现:影响: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使国家面临严影响: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使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1962—1965))方针:八字方针方针:八字方针结果: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到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到1965年,国民经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劫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文革”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 考点考点2:伟大历史转折和经济体制:伟大历史转折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三中全会召开背景、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背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方针方针结果:肯定了结果:肯定了——;否定了;否定了——;重新确立;重新确立——;打破了;打破了——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思想基础性质:一次性质:一次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为什么? 二、全会的召开二、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时间、地点:条件:条件:①思想基础思想基础②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的讲话内容内容:(:(4条条))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意义:结束了意义:结束了——;重新确立;重新确立——;形成了;形成了——;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开辟了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开辟了——改革改革开放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民主化)农村农村城市城市社会主社会主义市场义市场经济体经济体制制 n n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n n在粉碎在粉碎在粉碎在粉碎“ “四人帮四人帮四人帮四人帮” ”后,后,后,后,197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n n第第第第三次三次三次三次n n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n n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在夕,在夕,在夕,在1949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年的七届二中全年的七届二中全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n n第第第第二次二次二次二次n n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n n192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村革命根据地村革命根据地村革命根据地n n第第第第一次一次一次一次n n 内内内内 容容容容n n 背背背背 景景景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最能体现十一届最能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三中全会的转折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 1、我国经济体制演变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演变过程;第一,新中国成立前,是第一,新中国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第二,第二,1956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以计划经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济体制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农村:村:((1))经营体制:家庭体制:家庭联产承包承包责任制任制 背景: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影响重影响农民民积极性,影响国极性,影响国家家现代化建代化建设 实行:行:首先在安徽、四川,之后全国普遍首先在安徽、四川,之后全国普遍实行行 联产到到劳、包、包产到到户、到、到组,包干到,包干到户、到、到组((2)基)基层组织:两撤两建:两撤两建((3)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统购派派购制度,允制度,允许农品品进市市场;;((4))产业结构:构:农业三个方向三个方向￿￿￿￿￿￿￿￿￿￿￿￿￿￿￿￿￿￿￿￿￿￿￿￿￿￿￿￿￿￿￿￿￿￿￿￿￿￿￿￿￿￿￿￿￿￿￿￿￿￿￿￿￿￿乡镇企企业——为实现工工业化化现代化开辟新路代化开辟新路突破性突破性举措举措 意义:调动农民意义: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生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产力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开始)年开始)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能适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能适 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内容:内容:一个中心一个中心(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 阶段:阶段:两个阶段两个阶段 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项目项目项目项目改革前改革前改革前改革前改革措施改革措施改革措施改革措施政策性调政策性调政策性调政策性调整阶段整阶段整阶段整阶段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所有制所有制所有制所有制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高度集中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单一的公单一的公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有制经济有制经济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产权制度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制国有制国有制国有制 4、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调动了——;解放了;解放了——;胜利实现;胜利实现——;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书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书P49)) 经济特区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边开放城镇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岛:海南岛影响:是全国的排头兵影响:是全国的排头兵2、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3、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沿海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14个)个)1985: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地区1992:形成沿海开放地带:形成沿海开放地带连云港、南通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时间:时间:1990目的:目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成就:成就:成为中国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有人说“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就像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一样,是靠市场来调控的经济”,你同意吗?为什么?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背景: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根本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提出:提出:1992,十四大确立目标;,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目标具体化、体统化,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目标具体化、体统化 2000,初步建立,初步建立 2002,十六大提出,十六大提出—— 完善完善措施:(措施:(7项)(一轮项)(一轮P62)) 6、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7、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五点):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五点):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性: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可能性: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思想束缚束缚 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举例举例启示启示 1 1、经济保持、经济保持--------------2 2、经济实力、经济实力--------------3 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4 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5 5、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 注意评价问题注意评价问题: :作用很大作用很大, ,但但也有不足也有不足, ,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小结: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工业化起步:一、工业化起步:二、工业化的曲折:二、工业化的曲折:￿￿￿￿￿￿￿￿￿￿￿￿￿￿￿￿￿￿￿￿三、工业化的新时期:三、工业化的新时期: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大跃进:大跃进:\ \““文革文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土地改革一、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特地所有制废除地主特地所有制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所有制:私有变公有土地所有制:私有变公有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 经济体制的变化1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根本的转变:(最根本的转变: 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1953---1978---1992 所有制变化所有制变化建国初期:建国初期:逐步建立公有制为逐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主体三大改造后:三大改造后:单一公有制单一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所有制并存 两次思想解放两次思想解放真理标准讨论真理标准讨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 主要会议一、中共一、中共““八大八大”” 背景背景\ \内容内容\ \意义意义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背景\内容内容\意义意义四、中共十四大四、中共十四大 第二单元提纲:第二单元提纲:一、一、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起步(过渡时期): 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

      改革开吃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人说:放后,有人说:““解决中国人的吃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饭问题主要靠““两平两平””①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两平””指的是哪两位人物指的是哪两位人物? ?为什么说为什么说““解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两平’”’”? ?②②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① ①邓小平、袁隆平邓小平、袁隆平  原因:邓小 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袁隆平被称为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了水稻的产量 ②②启示:体制创新启示:体制创新( (或体制改革或体制改革) )和科和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技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自自19551955年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年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定量、计划供应9090年代初,使用年代初,使用了近了近40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粮票退出,说明了什么粮票退出,说明了什么? ? 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有学者认为,从古代社会到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标志,最基本的三方面:社会的转变标志,最基本的三方面: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以法律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公民取代臣民某校的贵族特权;公民取代臣民某校的学生在讨论的学生在讨论19011901~~20002000年的年的100100年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年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年代时产生了分歧,提出了四个的年代时产生了分歧,提出了四个年代,分别是:年代,分别是:19121912年、年、19451945年、年、19491949年和年和19781978年年•请说出每个选择的理由请说出每个选择的理由? ? •①①观点一,选观点一,选19121912年。

      理由:资年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近代化的中华民国,度,建立了近代化的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临时约法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划时条件,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划时代变革的大事  代变革的大事   •②②观点二,选观点二,选19451945年理由:年理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抗击外来侵略的首近百年来抗击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次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为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为中国切实走向民族独立的近中国切实走向民族独立的近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③观点三,选观点三,选19491949年理由:年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从此走上了独主主义的胜利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近代化道路,立、民主、统一的近代化道路,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方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④④观点四,选观点四,选19781978年理由:年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扭转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政策,扭转了长期以来政治经济重心把握不定、济重心把握不定、““左左””倾错倾错误思想指导的不利局面真正误思想指导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主动融入世界近现代化潮开始主动融入世界近现代化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化进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建设,程和市场经济的建设,人民的生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活水平迅速提高 •1111、下列表述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下列表述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划基本精神的是•A A、把关系国计民生的轻工业放在首位、把关系国计民生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B B、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水平•C C、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步基础 •D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化进程 195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主义改造和1978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 A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 B.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C C.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的调整 D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五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内容之一   ②②改变了中国工业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落后的面貌 ③③到到19571957年超额完年超额完成任务成任务④④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任务之一是其基本任务之一•A A..①②④ ①②④ B B..②③④ C②③④ C..③④ ③④ D D..①③①③ 新中国建立后,经常开展社会新中国建立后,经常开展社会政治运动,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政治运动,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例如: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土改、红卫、建国、援朝、跃进等改、红卫、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的年龄从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大到小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 A A.土改  .土改  B B.跃进.跃进 C C.援朝 .援朝  D D.红卫.红卫 •在我党历史上,做出了工作在我党历史上,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决策的重要会议有重心转移决策的重要会议有 •①①““八七八七””会议 会议 ②②遵义会遵义会议  议  ③③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二中全会 ④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A A..①②③④①②③④B B..①②③C①②③C..②③④②③④D D..①③④ ①③④ •19851985年邓小平说年邓小平说““是中国第二次是中国第二次革命革命””,其本质含义是,其本质含义是 A.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C.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制 下列各项属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下列各项属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的是济体制的背景的是 ①①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②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③③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④④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  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   •A A..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B B..①②③①②③      C C..①②④①②④        D D..②③④②③④ •195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A A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B 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C 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D 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举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根本上看是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是•A.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B.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D.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