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天桃中学张协力)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问题与应对.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9273507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问题与应对——以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南宁天桃实验学校 张协力一、史料教学的背景(一)史料与历史研究“史料”即“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54—55.史料对于史学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傅斯年先生即有论断:“史学便是史料学”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史料是现代史学用以还原历史面目,构建历史论述的基础被选择的史料不仅要经受特定的批判程序,史料在解读时也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二)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1.史料教学的先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历史教学界开始对史料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2.11:56.在西方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强调远远超过历史教科书,这些历史资料包括历史记载、历史小说、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日志、日记、考古文物、历史遗址、人工制作、家庭照片、历史绘画、建筑绘画、政治漫画、个人传记、信件、报纸、演说稿、口头传述、口头习俗、口头传说、口述史、寓言、神话、目击者的叙述等 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编著.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9.通过多样性的史料解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新课程改革与史料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顾明远,石中英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2010—202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5-246.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统摄力开始从直白的满堂灌潜藏到对教学材料的组织思路中,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史料教学已成为普及的教学理念,甚至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业规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了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与高中相比,初中历史课堂对史料教学的要求虽然不及高中课堂有深度,但收集史料,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史料教学的问题与应对——以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一)史料教学的问题中学历史教科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学生接触历史学科的入门读物有不少研究者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思考所产生的影响,葛兆光说:“传递学术消息也罢,培养写作习惯也罢,建构民族传统与意识形态也罢,最有力的偏偏还是教科书和入门书 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7然而,“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 同上,第230页为了不让历史教科书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拦路虎,它的编写最好采取富有人情味的历史叙述,淡化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同时,为了保持历史学科的严谨性,还必须精选恰当的配图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史料,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也为有研究兴趣的学生提供进阶的门径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史料的使用上确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中,教材篇首的《与同学们谈历史》介绍了本书的主要栏目,“文献资料”是“课文中间的竖排字,大都是摘自古书的资料读了它们,你能大致了解我们的先人怎么记载历史。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下面笔者就以“文献资料”中引用的史料为例,试分析其中的问题二)初中历史教科书所引史料分析据笔者统计,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的“文献资料”栏目,共引用了史料49条,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古书参考《四库全书总目》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可对这些史料进行初步的古典目录学分类如下:经部5条,史部19条,子部6条,集部14条另有引用历史名人言论3条,外国史料2条在引用最多的史部中,正史12条,杂史1条,史评1条,政书1条其引用的史料总数偏少,类别也较为集中在史料引用的过程中,还发现如下问题:1.引文不遵循学术规范,出处不明,时间不明(1)仅有书名,或仅有作者,或二者均无2)引用同一部古籍,时而列出书名,时而列出作者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引用《史记》卷三《殷本纪》,注明出自《史记》 同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页而同书第7课引用《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却注明出自商鞅 同上,第38页3)作者称谓不统一如七年级下册第8课引用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注明出自苏轼。

      同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9页而同书第14课引用了苏轼的《赤壁赋》,却注明出自苏东坡 同上,第78页4)没有一条史料注明确切时间2.时而有教材编者对史料的解读,时而没有如七年级上册第21课引用《水经注》时,介绍该史料是“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同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0页同书第22课引用宋高宗《翰墨志》,介绍此为“后人称《兰亭序》”的赞誉 同上,第123页还有七年级下册第1课引皮日休《汴河铭》、第3课引《旧唐书》、第9课引《宋史》、第12课引元末诗句、第13课引《梦溪笔谈》、第15课引《日知录》、第16课引《明史》、第17课引《廿二史札记》、第20课引《粤海关志》、第22课描述《红楼梦》之成就,都有对史料的短暂介绍,方便学生理解, 同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12、53、70、73、90、100、118、128页但是没有将此做法贯穿始终 3.在引用史料时对原文有断章取义之处篇幅所限,另由它篇讨论(三)课堂史料教学问题举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史料教学的疑难更是层出不穷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为例,在第2课《“贞观之治”》中,教师通过对比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说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效果。

      其引用史料如下 历史课程教材研发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必,行旅不赉粮,取给予道路焉——《资治通鉴》两段史料看似逻辑严密,也简要地标明了出处,让学生一目了然但对于历史学习最关键的要素——时间,教师却语焉不详,仅以“贞观初期”、“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笼统地带过然而,细考史籍,却发现取自《贞观政要》的引文为贞观六年,而取自《资治通鉴》的引文为贞观四年如此两段材料的时间顺序就颠倒了,原有的逻辑关系不能成立,得不出唐太宗治国有效的结论另外,引用唐代史料,《旧唐书》、《新唐书》应优先于《资治通鉴》四)可能的应对方法虽然史料教学已成风气,但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课堂中绝非易事教师上课有“史料”,并不意味着就有“史料教学”目前一线教师工作强度大,时间有限,如何才能用最高效的方法掌握史料教学的技巧,更好地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是一个实在的课题。

      笔者不揣冒昧,仅以初中阶段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浅谈史料教学技巧1.丰富史料的多样性(1)读史知津:引用传世文献,注重古典目录学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经、史、子、集中,和历史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是史部文献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类别包括正史、政书、传记、杂史、奏议、职官、地理、编年、纪事本末、别史、史钞、载记、时令、目录、史评共15类目前中学教材、教师教学所利用的史料以正史为最多,史部其他类别的史料接触较少,更不必说经、子、集三部中更为丰富的史料了2)地不爱宝:对出土文献、文物,熟悉既有成果,关注考古动态自殷墟甲骨轰动一时之后,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甲骨之后,各时期简帛书画多有出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古代新世界,研究者据此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个案,可以补充、挑战既有的宏观论述体系,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3)其他:金石碑志、建筑、地方志等足以超越传世文献的单调晦涩,丰富我们对历史的感知4)做好“二传手”:由于工作任务不同,时间、精力的限制,不可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像历史专业研究者那样,对第一手材料投入极大的精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收集史料最快捷的方法,是阅读学术界公认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多出自史学大师的手笔,引用的史料典型、新颖,且论述精辟把他们引用的史料摘抄出来,分门别类,看看哪一条能为我所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史料教学资料库我们虽然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研究者,但是我们应尽全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2.引用史料时遵循学术规范,必须忠于原文,标明来源3.初中历史课堂史料选择的原则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0.我们尽力收集史料,最终是为了运用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该如何选择史料呢?(1)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选择“代入感”强的史料传播学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描绘信息时代学生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加)麦克卢汉(McLuhan).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 “今天的年轻学生,是在电力塑造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不是一个轮子的世界,而是一个电路的世界;不是一个分割肢解的世界,而是一个整合模式的世界今天学生的生活,既富有幻想也有其深度……正如IBM的一位经理所说:‘和他们的祖父母进小学时相比,我的孩子已经生活了几辈子。

      ’”,光声电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高信息量、高度卷入的认知方式一堂结构不够严密,素材不够生动的课,无法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也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需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选择的史料必须直观,新颖2)追寻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迹古史渺远,只有当其和现实结合起来时,才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在讲述明清经济繁荣时,举出清朝创办至今的老字号:全聚德、同仁堂、瑞蚨祥3)史料选择应对古人抱有“理解之同情”,尽可能利用史料还原古人的思想世界 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将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咎于乾隆帝的自大与狭隘,认为如果乾隆帝能对外开放,如果此时清朝的统治者不是乾隆帝,近代中国或许就是另一种命运这样的结论未免对古人过于苛责笔者在上课时特意使用了阎立本的《职贡图》和明清时期的古地图来揭示古人心目中的“天下观”,分析学生眼中的“世界”和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天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乾隆帝本人固然是天之骄子,但同时也还是世之凡人,他没有能超越古代的“天下”观念在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之间总是彼此互动,乾隆帝的所作所为也难以摆脱其身后整个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

      故而在上课时想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史料,一起去模仿古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理解这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