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完整版).docx
9页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2、“……也”3、“……者,……”4、“……者也”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C、“……者,……”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2、刘备,天下枭雄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 “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译:今日被休弃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1、妇女无所幸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2、(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3、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4、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5、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D定语省略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1、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2、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太不聪明了!B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介词宾语提前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鸿门宴》)—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