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实词攻坚 分类记忆版.doc
26页第一节 古代表示辞去官职的词语一、常见词语“告老还乡”的使用特点:A.动词谓语,常带“人”性主语;B. 突出“年老体衰遇”特点;C.可译为“辞官归家”“请求辞职”“请求退职”“请求退休养老”等1、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 2、致仕:官员由于年老或健康原因而退休如《公单传》:“退而致仕2、请辞:主动请求离开或辞职3、告老:旧指官吏年老辞官退休如《左传襄公七年》:“韩献子告老4、乞归:请求辞职回乡如 “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的解释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江进之,人名)的兴致也消尽了5、解官:辞去官职如清 钱谦益 《梅长公传》:“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6、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如:解组后,欲为各丐谋治生业,竟皆避之他去2014重庆高考)【辞官后,打算为各个乞丐谋取一些养活自己的职业,他们竟然都避开他走了7、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8、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
9、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公孙弘传》:“使 匈奴 ,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 弘乃移病免归 10、悬车:辞官归家如《陈太丘碑文序》: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二、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的三种情况(一)、“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 此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此时官员已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其实,根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更是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 “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被恩准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但无法得到皇上的恩准,相反“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 从某种角度讲,古代的“告老还乡”对于“从人才资源流出到人才资源流入”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节 表害怕的:畏、惧、惮、恐、怖、骇、患、惶、悸、慄(栗) “害怕”的使用特点:A.心里活动动词,常带名词或非名词性宾语;B. 突出“遇到危险或困难心中感到不安或恐慌”; C.可译为“害怕”“吓唬” “恐惧”等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②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
接近隆冬时节,皇帝害怕接寒冷而活不下来 ③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君王不赏赐臣下的功劳而害怕赏赐人,这也是乱的根源 ④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临危不惧的人,即使君主重罚,也不能镇服他 ⑤故福至则喜,祸至则怖所以幸福到来就高兴,灾祸到来就害怕 ⑥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各大夫见了,都大惊失色的害怕起来 ⑦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燕国太子丹害怕秦国军队到达自己国家的边境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⑨肌慄心悸,自悔无所复及肌肉战栗内心害怕,自己后悔没有办法再赶上他畏—惧—恐】 此三词的共同点是都有“惧怕”义不同之处在于,“畏”可以带宾语,例如,《孟子梁惠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惧”一般不带宾语,例如,《左传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二年春,宋卿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了孔父而占有他的妻子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害怕,就把殇公也杀了】《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著成《春秋》但是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害怕了】“惧”有时也可以带宾语,但属于使动用法,例如,《老子德经》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这句话中“畏”与其宾语属于一般的动宾关系,“惧”与其宾语属于使动关系,两个词不能互换。
恐”作及物动词时,后面常常带长宾语《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恐”是谓语,“其破璧”是一个主谓短语作“恐”的宾语第三节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提升官职”的使用特点:A.动词谓语,常带“官职”性宾语;B. 突出“官职往上变动”特点;C.可译为“升官”“提拔”“提升”“晋升官职”等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zh):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节 漫谈文言“访”字1、 访 ①、访+事 访:询问例如: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秦穆公拿这件事去询问蹇叔②、访+物 访:探寻例如: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到唐朝李渤开始探寻石钟山的旧址③、访+人 访:拜访例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径直到家去拜访成名④、访+刑法 访:查访、侦察例如: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狱中杂记》)——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一律归刑部监狱关押二、含有“拜访”意义的文言实词 (1)过:来访;前往拜访;探望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于是冯援乘着车,佩着剑,出门去拜访自己的朋友 又如“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亲自到人多广座之中迎接我,(我本来)不该再去访问别人,(可是)今天您却特意地(陪我)去拜访朱亥 (2)拜:拜见;拜谒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孔子探听他不在家时,去拜谢他 (3)顾:拜访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访:拜访如“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少年直接到家中去拜访成名 (5)看:访问,拜望如“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6)探:访问,拜望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拜望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7)见:拜访;进见如“曹刿(gu)请见(鲁庄公)《曹刿论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8)请:拜访;进见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觉得他很奇怪 (9)存:拜访;进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拜访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 (10)谒:拜访;进见如“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1)造:拜访;进见如“庾公造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庾亮去拜访周伯仁 (12)诣:拜访;进见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诣”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3)候:拜访如“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苏武传》)——“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 (14)求:拜访如“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15)朝:拜见如“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司马相如列传》)——“临邛县县令(王吉)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每天都去拜见(司马)相如三、分析句子成分,同时也要分析成分的特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的解释词义语义配搭是配搭中的实质问题”,“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实质问题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说,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册第70页)如“访+人” 时,“访”就解释为“拜访”如果再从“拜访”意义强调有目的的谈话看望,那么,就会更加关注语境的其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更加快速解释好词语意义。
高考中文言实词设误,往往有这种情形:偷换一个貌似比较适合语境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不符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也不符合语境中的的含义简“似是而非” 像这样的考题,我们就应格外留心 像这样的考题,有一年四川考题考得很好请看四川省2007年的高考试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筑 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答案】:D【分析】:第一,代入理解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贺仁杰担任官职五十多年,担任留守(职位)的时间就占有一半考生只有学会代入,把相关义项代入材料,才会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