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亚健康文章.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1
  • 文档编号:73001013
  • 上传时间:2019-0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9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亚健康文章  篇一:亚健康概念   孙涛,男,辽宁铁岭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理事长   长期从事医疗及科研工作,近年来关注亚健康的发展,重视社会的需求对亚健康学术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导向价值,主张亚健康学术和产业二者应以跷跷板式互动性发展为模式近年来组织编写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已作为第一部规范性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向社会推荐;与他人合作主编的《亚健康学》是国内外第一部论述亚健康的学术专著承担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亚健康专题研究项目《中医学亚健康标准研究》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视角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并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   国内学者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亚健康”这个词汇,并初步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称其为“亚健康”。

        2001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第8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的英文名被修正为“SUB-HEALTH(SH)”,此后在社会上被各领域人们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亚健康的研究,并于2007年6月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亚健康学专著《亚健康学》在该书中,我们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表现为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有疾病分类中的疾病诊断标准  希望通过以上简要介绍,让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亚健康的存在,并积极关注自身的健康  亚健康”概念来自中医自创  亚健康理论创始人:王育学   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模糊的“第三状态”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他认为,生   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   “第三状态”同时也被称为 “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前病态”等   这一概念实际上十分模糊,在主流学界反响甚少   青岛中医教授王育学受此启发,提出“亚健康”概念   在90年代中期,青岛医学院的中医教授王育学,将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理论,与《疾病和有   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不归类在他处”的“衰老”、“不适和疲劳”等字眼对应,自创了“亚健康”   的中文名称。

        1996年1月,《健康报》开辟了名为“亚健康学术探讨”的专栏,为国内最早刊载“亚健康”的媒   体在由王育学写的“编者按”中,他指出“亚健康目前尚无规范性的明确定义”此外,他还曾表示“在   国外,没有亚健康这一说法…[详细]   亚健康”概念是伪科学   王育学所著亚健康书籍   1.“亚健康”是个口袋罪,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亚健康”的概念中,包含“精神紧张、身体不适、负担过重、浑身乏力、容易疲倦、生活不规   律、饮食不平衡……”等等甚至有的亚健康专家总结了24类症状   的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   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几乎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为“完全健康状态”健康如同数学上的“极限”,人类个体只可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绝对健康值   所以,在医学实践中,只要身心各项指标正常的人,就被认为是健康人如果被检查出病症,则   被认为进入了疾病状态   就此,“亚健康”便有了用武之地,以上种种“症状”,试问哪一个体检指标正常的人身上没有出现   过呢?如果你还没有被查出确实的病症(即不是病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亚健康”了。

        据亚健康支持者言,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世界上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数据不   知来源为何,据称为某协会副秘书长“造”出来的   是啊,按照这些症状分析,哪个人敢说自己不符合其中一条或多条,不是亚健康呢?…[详细]   2.“亚健康”概念经常与“慢性疲劳症”、精神类疾病混淆   王育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就是疲劳另有人言,N·布赫曼的“第三状态”得到了响应—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命名此症为 CFS(慢性疲劳综合症)   但这两个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国际统一标准,是一种真正的病症,在人群中   发病率为0.1%左右而“亚健康”没有任何标准,据说有70%的人具备此特性   此外,亚健康概念中还有众多属于“焦虑症”和“情绪类疾病”范畴的病症,这些都属于精神病学的   内容,是真正“得病”了,不是“亚健康”   总之,“亚健康”概念中混杂了许多实际上“不健康”的内容再一次扩大了打击范围   3.“亚健康”是个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概念   据王育学称,亚健康的标准英文名称是“sub-healthy”在学术论文搜索引擎中搜索中文“亚健康”   或英文“sub-healthy”,作者一栏都会浮现出大量的中文人名。

        据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称,其查遍医学文献,“亚健康”的说法仅存在于中国人的   圈子里,“又是一个所谓的?中国特色?”而目前医学科学的主要成果80%以上是首先在英文文献中发表   的英文医学主流文献中找不到“亚健康”的研究不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亚健康”概念为何走红?实乃药企炒作   采力合剂“突破亚健康”   央视主持人欲说还休的一段“主持人手记”   樊登是一位曾经主持过央视《12演播室》栏目的主持人,他写下过这样一篇“主持人手记”——   “国内一家著名的家喻户晓的企业打算推出一种新的保健品,苦于没有找到热销的契机……出资   数十万资助一位搞了一辈子保健工作的医生教授,去做些研究搞搞调查拿出一些令普通人民群众信服   的?科学依据?于是,全国各大小媒体都出现了一个新概念,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科学概念—   —亚健康…[详细]   药业公司资助王育学搞调查   上文中主持人提到的企业和医生,应该就是指青岛某药业公司和王育学   自1996年王育学提出“亚健康”概念后,起初在学界和社会上并无多少反响   然而在1998年时,四家协会及学会一起主办了场调查,这场调查面向全国范围,以问卷方式登   在《中国青年报》上,共收回有效问卷近5万份,花费定然不菲。

        在王育学写的《亚健康 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专门提到了这个调查(这也是他开山立派   之本),这场调查的实际承办方,正是青岛某药业公司   在这本书的“上篇”最后一部分中,王育学专门拿出一章介绍了“亚健康与?采力?”采力”即这个   药业公司出品的“采力合剂”,彼时还是保健品,在2010年时已经成为了非处方药   在另一篇文章中,王育学这样写到——“XX药业公司推出的保健药采力合剂,明确提出?采力突   破亚健康?的醒目招示,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提出调治亚健康状态的药物   而这个药业公司总经理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有过如下表示——“我们与王育学教授合   作,向社会推出了?采力?”、“我们受到许多患者的反馈,他们不但对?采力?的功效表示认可,还说?更重   要的是知道了?亚健康?在作怪?   作为“市场培育者”角色的“采力合剂”,最终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但亚健康概念已在中国打   响…[详细]   “亚健康”概念的两大受益者   中医与亚健康联姻   保健品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如同樊登所说——亚健康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所有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有,而它把有这些症   状的人从正常人群中划分了出来,告诉你这是亚健康,如果不理不睬的话可能会导致如何如何吓人的   后果,这是威逼。

      然后再说重视得早就能治好,调理调理会让你活的像个超人,这叫利诱   反正保健品也不是药,那些症状又如此模糊,即便吃下后没疗效,顾客也很难拿这些商家如何…   [详细]   中医借机打出“治未病”概念   如果在国内论文期刊库中查找“亚健康”,会出现很多和中医有关的搜索结果   据说,中医有着“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即治疗未得病的人,预防病症这与尚未得病却即将得病   的“亚健康”简直一拍即合   所以“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对亚健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等文章接连出炉   更令人惊讶的是,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还写下了《?治未病?——医疗保障的思路创新》   一文,他说“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现代医学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正在成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为创新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之路指明了方向   16年前一位中医自创的概念,经卫生部部长发文助推,经卫生部、科技部、统计局专家强调后,已经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公共健康问题这真是一出无奈的黑色幽默   棒棒:亚健康的真相   2012年01月03日10:09南方网棒棒我要评论(151)   字号:T|T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一种“第三状态”。

      这一模糊概念刺激了青岛医学院一位中医教授叫王育学的灵感,他于90年代中期创造了“亚健康”一词(据说当时他只是一家健康杂志的编辑);1996年1月,对伪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健康报》开辟了“亚健康学术探讨”专栏;同年5月12日,中国药学会在北京召开“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确定“亚健康状态”的名称;1998年“第2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给亚健康状态取了个英文名“sub-healthy states”,这是一个专供中国中医意淫的英文名儿,因为以此为关键词在外文数据库中搜索不到一篇文章从此,“亚健康”一词就像“治未病”一样,以其无比的模糊性无比体贴地迎合了广大中医乐于忽悠的心理   简单的文献检索可以说明问题,中文期刊网上关于亚健康的论文有1500篇左右,期刊档次都非常低,基本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疗养医学》《中国健康月刊》《**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上不了学术台面的杂志,90%以上是中医写的在著名的PubMed上用sub-health 检索,不到10篇文章,并且其谈论的都是亚健康研究机构,没有一篇谈论亚健康本身显然,“亚健康”这个非名老中医一时灵感而创造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对其进行的“研究”完全是中医自己的瞎折腾。

        中医创造出“亚健康”这个概念后如获至宝,拍脑袋自拟标准,煞有介事的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论是,中国人群健康者15%,疾病者15%,亚健康者70%现代中医已经无耻到连“未病”都要治一番宰一刀,不要说“亚健康”了,这大概是中医热衷于亚健康的唯一本质原因   关于亚健康,迄今也没有“诊断标准”,只有众说纷纭的各种归纳,这些经验的归纳是否也有一些合理之处呢?我们知道,中医除了装神弄鬼的“辨证”外,对于严格的疾病诊断完全依赖于西医,他们对亚健康的诊断学症状学的归纳充分体现了缺乏科学训练的江湖医生本质比如,有人归纳了亚健康的十种“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