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6页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2.生活中的下列物品,主要是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3.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制镁 B.钻木取火 C.粮食发酵 D.冰雪融化4.我们在商场常看到“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 中“锌”、“铁”是指()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5.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甲烷6.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铜用于制导线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 x IO?1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8.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上下振荡A.振荡试管燃着的木条C02的验满9.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A.Ca:表示钙元素 B.20H-: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C.2N:表示2个氮分子 D.2K:表示2个钾原子10.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3,丫为C6Hl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二A.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B.图二转化1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11.水和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1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2页,共26页J、丙甲 N a2C O3(2)按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过滤后的滤液A 中 溶 质 有(填 化 学 式);(3)写 出 生 成 碳 酸 氢 钠 的 化 学 方 程 式;在该流程中,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氨气,然后再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先通入过量氨气的目的是。
4)若向分离出N a H C()3 晶体后的母液B(含有N H R 1)中加入过量C a(O H)2,则可获得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其 化 学 式 是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2 4.0分)2 4.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0(2)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 选 择 的 发 生 装 置 是(填字母序号,下同)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T o(4)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oa.能与水反应b.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c,密度与空气接近(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连接B、G、H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G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B装 置 中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2 5.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在老师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 该 同 学 是 将(填 字 母 序 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 是 O(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第8页,共26页【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只有K 2 s4猜想二:有K 2 s4 和H 2 s4猜想三:有K 2 s4 和K O H【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F e2()3 粉末、B a C 1 2 溶液,进行如下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 e2()3 粉末 _溶液中有H 2 s 猜想二正确方案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 a C k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有H 2 s 猜想二正确【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与反思】(4)丁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o(5)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一中的F ez O s 粉末可以用下列的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 你 选 出 可 用 药 品 的 字 母 序 号。
A.M gB.C u OC.K C 1D.N a 2 c O 3(6)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四、计 算 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 1 0.0 分)2 6.新冠病毒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消毒杀菌戊二醛(相对分子质量为1 0 0)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注“一”、“=”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试计算:碳原子.氧原子O氧原广(1)戊二醛中碳原子、氢原子、氧 原 子 的 个 数 比 为;(2)g戊二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0g2 7.黄铜(铜、锌合金)具有合金的特性,可以用来制造机器零件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黄铜中铜的含量,取黄铜样品25g放入烧杯中,再将160g稀硫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分别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加入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40404040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18.51210m请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l)m 的值为;(2)黄 铜 样 品 中 铜 的 质 量 分 数 为;(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第10页,共26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A、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该项错误。
B、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C、植树造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 中 和 ,故该项错误D、节约用电,节约了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故选:B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了 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答案】C【解析】解:A、陶瓷餐具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B、铜质火锅是用铜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C、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D、纯棉衬衣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Co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3.【答案】D【解析】解:A、海水制镁的过程中,海水中的氯化镁最终变为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发生了木材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粮食发酵的过程中,粮食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o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答案】A【解析】解:我们在商场常看到“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 中“锌”、“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锌、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锌、铁”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答案】D【解析】解:A、氢氧化钾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甲烷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第12页,共26页故选:Do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答案】A【解析】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7.【答案】B【解析】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解释正确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 x IO?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o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