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劝学》导学案教师版.docx
6页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荀子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二、《荀子》简介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三、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靛青(diàn) 蓼蓝(liǎo) 木直中绳(zhòng)槁暴(gǎo pù) 参省 (cān xǐng) 跬步 (kuǐ) 以为轮( róu ) 骐骥(qí jì ) 须臾( yú ) 驽马( nú ) 跂而望矣( qǐ ) 埃土( āi ) 锲而不舍(qiè) 二螯(áo) 金石可镂(lòu)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木直中绳 (合乎) (3)虽有槁暴 (晒干) (4)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5)而闻者彰 (清楚) (6)假舆马者 (借助,利用) (7)劝学 (鼓励) (8)用心躁也 (浮躁,不专心)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分论点一:(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分论点二:(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分论点三:(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合作探究】2、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请找出本文所用的比喻句,并分析这些比喻句具体论述了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句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分论点一: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原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提高自己 比喻论证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改变自己分论点二:学习的作用(原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跂而望 不如登高博见登高而招 见者远顺风而呼 闻者彰假舆马 致千里假舟楫 绝江河善假于物弥补不足达到目标比喻论证分论点三:学习方法和态度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要点滴积累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持之以恒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要专心致志3、本文设喻的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词辨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声非加疾也 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 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 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的“跪” (5)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6)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 :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用心一也 一: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4、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自己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我的疑问: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B.须臾(yú) 跂(qí)望 靛(diàn)青 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解析:(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以为轮 (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江河 (横断)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 (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解析:(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CD属于名---状 B 名---动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注:①营道: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②茕嫠:孤寡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治:惩办B.吾几失君矣 几:差点儿C.亦缓视徐按 按:安抚D.用抃及吕公著荐 用:因为7.下列全都说明周敦颐为官正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敦颐至,一讯立辨 ②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③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④敦颐处之超然⑤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⑥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一件拖了好久不能判决的疑案,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深得群众信赖。
B.周敦颐担任南昌县令时,百姓十分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罪,而且又以玷污政治清廉为耻辱C.上司赵抃听信谮言,用不友善的态度对待周敦颐,但周敦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