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考试刑法经典练习100题.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公务员考试刑法经典练习100题 公务员考试刑法经典练习100题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置的是() A: 构成犯罪的行为 B: 一切违法行为 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答案: A 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 宪法 B: 民法 C: 行政法 D: 侵权法 答案: A 试题3:以下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 B: 管制 C: 剥夺政治权利 D: 拘役 答案: C 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 程序法 B: 实体法 C: 更加法 D: 临时法 答案: A 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嘱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苦求国家赔偿,应由()承受国家赔偿义务 A: 市公安局 B: 区治安联防队 C: 区公安分局 D: 李某 答案: C 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两人在林中失散,甲持续自身行猎,既不探索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
日后,林中察觉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A: 有意杀人 B: 意外事情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7:紧急避险的处境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 可以大于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害 B: 可以等于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害 C: 可以小于危害可能造成的损害 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 答案: C 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14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20周岁 答案: A 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甲的行为属于() A: 杀人中止 B: 杀人未遂 C: 杀人预备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10:普遍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D: 十年 答案: C 试题11: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A: 一般主体 B: 国家工作人员 C: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D: 国家机关 答案: C 试题12: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置原那么是() 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置 B: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置 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置 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置 答案: C 试题13: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刻举行反攻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说明自己的身份即急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A: 有意伤害 B: 过失伤害 C: 正值防卫 D: 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情处理 答案: D 试题14: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年 A: 五 B: 十 C: 十五 D: 二十 答案: B 试题15:《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A: 5日 B: 10日 C: 15日 D: 20日 答案: B 试题1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有意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应判处() A: 徇私舞弊罪 B: 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 C: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D: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答案: C 试题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序,从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遇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
A: 玩忽职守罪 B: 滥用职权罪 C: 拘私枉法罪 D: 徇私舞弊罪 答案: B 试题18: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值利益,赋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赋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 A: 行贿罪 B: 向单位行贿罪 C: 介绍贿赂罪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B 试题19: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交国家的罚没财物或者其他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判为() A: 贪污罪 B: 挪用公款罪 C: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D: 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答案: D 试题20: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A: 五年 B: 十年 C: 十五年 D: 二十年 答案: B 试题21:根据《刑法》规定,减刑务必有确定限度,即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A: 三分之一/五年 B: 三分之二/十年 C: 二分之一/十年 D: 二分之一/五年 答案: C 试题2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B: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C: 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三个月 D: 原判刑期以上二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答案: B 试题23: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 B: 一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 一年以下,半个月以上 D: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答案: A 试题24:在数罪并罚中,假设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对数个附加刑采用() A: 限制加重原那么 B: 吸收原那么 C: 相加原那么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C 试题25:在数罪并罚中,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采用限制加重原那么,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抉择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拘役最高不能超过(),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A: 二年/一年/十五年 B: 三年/一年/二十五年 C: 三年/一年/二十年 D: 一年/三年/二十年 答案: C 试题26: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置 B: 可以免除处置 C: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置 D: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置 答案: D 试题27: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答案: B 试题28:在确定期限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从事劳动生产,并举行教导和矫正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拘留 答案: C 试题29:对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就近予以监察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拘留 答案: B 试题30: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是() A: 六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 B: 十五日以上,十五年以下 C: 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D: 十五日以上,二十年以下 答案: C 试题31:管制的期限为() A: 半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 B: 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C: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D: 三个月以上,5年以下 答案: B 试题3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
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 犯罪中止 B: 犯罪预备 C: 犯意表示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B 试题33:犯罪的中止只能发生在() A: 预备形态 B: 实行过程中 C: 预备形态和实行过程中 D: 预备形态和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实行过程中 答案: D 试题34:紧急避险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A: 务必是合法利益受到危害的要挟 B: 危害即将到临 C: 危害行为务必经过慎重的考虑而实施 D: 只要能制止危害不惜造成任何危害 答案: A 试题35: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错误的说法是() A: 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务必比所制止的损害要小 B: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C: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置 D: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案: D 试题36: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A: 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成的某种危害结果 B: 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梦想达成的结果 C: 实现其内心愿望的起因 D: 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 答案: B 试题3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才能,错误的是()。
A: 精神病人在不能鉴别或者不能操纵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才能 B: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C: 尚未完全流失鉴别或者操纵自己行为才能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D: 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负刑事责任 答案: D 试题38:我国刑法规定,情节显著微弱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置 C: 不构成犯罪 D: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答案: C 试题39:有关刑法的时间效力范围,错误的说法是() A: 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始于生效日,终究废止日 B: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刑法采取了从旧兼从轻的原那么 C: 我国刑法在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 D: 它与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共同构成刑法的效力范围 答案: C 试题40: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 属地原那么 B: 属人原那么 C: 养护原那么 D: 以属地原那么为主,兼采属人原那么、养护原那么和普遍原那么 答案: D 试题41: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行为作斗争 A: 反革命犯罪 B: 流氓犯罪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