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doc
5页摘要:对梁新闻研究的一个前提性认识在梁与中国整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找出其共同的精神性意识:实用理性,并结合梁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其实践活动之间的差异,给这种联系一个重新的阐释对梁的“新史学”核心的阐释 “新史学“对以后梁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作出的规范性影响 关键字:舆论 ;思想;先生; 历史; 报纸;史学; 新闻;主义民史; 新史学; 破坏主义 ;新闻理论范式 一 联系的理论前提 首先,这种联系归结于时代的背景与当时学科之间的模糊性造成了一批“全才”式的人物。
的确,“人类的行为只有从完整的社会背景去看才是可以理解的3 明李贽说:“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可以一定轨也……”(李贽:《贽书·经书相为表里篇》)严格地说,学科的划分是近代的事情西方从十九世纪初才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正式分野,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社会科学才正式划分为不同的学科中国自引进“西学”之后,也开始了学科的划分在1898年前后,梁启超是把报馆作为一种舆论工具,而不是当作一个独立学科看待的,因此在中国学术界,以史学为其核心,“经世致用”为其目的,他作为一个士人,也无时无刻不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其次,在98年前后,史学理论是否与新闻学理论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生曾对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精炼地概括为实用理性他说:先秦名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受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历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弃厌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4而其中,“历史意识的发达是中国实用理性的重要内容和特征”;5 此论与梁先生所讲的“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的纪录,无不丛纳于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可谓殊途同归,梁先生的史学观继承并保质了中国古人精神生命的脉搏。
这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特性决定了在98年前后,梁是不能逃脱这种染色的机会当然,他们的联系在层面上的展开才是重要的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新闻者,史之流裔耳 6甘惜分先生介入的层面更深:”自古以来,新闻与历史就是不可分的,……二者实为一家 7 他甚至断言:”(古代的)史官也正是当时的新闻记者,尽管那时没有新闻记者这个名称,他们却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他们那时所记载下来的新闻就成了不可改变的历史记录 8 甘先生的上述观点,考量了新闻记者与历史的记录者的文化身份的二重性,但是没有给新闻与历史在本质层次的联系作一界定岁月如歌,甘先生再次对新闻与历史的同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解剖他写道:大体而言,历史可以分为古代史和当代史,古代史在其发生的当时也是新闻,当代史就是眼前正在发展变化的一切新事物,这更是新闻所以历史与新闻是不可截然划分的9因此,“对历史学家的要求也同样适合于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是当代的历史学家10 的确,梁先生的这种文化身份的二重性的建构,正是多种思想碰撞的后果 二 从史学的“民史”概念到“民史”报纸实践 1898年,谭嗣同在《湘报·后序下》中,说报纸应该就是“民史”(《湘学报》1898年3月13日第30册)。
谭嗣同认为一部二十四史“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于民之生业靡得而详也;于民之教法靡得而纪(记)也;于民通商、惠工、务材、训农之章程靡得而毕录也11 这种官书讲的是“君史”,报纸则应该讲“民史”,为老百姓讲话,反映民众的呼声,成为表达民意的“国号”谭嗣同高兴地说:“吾见《湘报》之出,……国有口矣!”《<湘报>后序》,《湘报》第11号)尽管,谭嗣同提出这个“报纸应是民史”的理论,但其最早萌发其思想还是梁任公梁在1897年所作《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一文中就指出中国旧史学主要是君史,记叙重点在“若何而攻城争地,若何取威定霸,若何而困疆域、长子孙,如斯而已至求其内政之张驰,民俗之优绌,所谓强浸,与何以强弱之故,几靡得而睹焉12 遗憾的是梁先生没有直接提出“民史”与报纸的关系,但梁先生的民史观与谭先生的民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当然其差别总是存在的,笔者不想深究不可否认梁先生确实把“民史”观应用到办报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史”观的报纸内容化1902年,梁启超创《新民丛报》时,以“民史”观为思想指导,初步形成了一个蓝本,具体开列了25项内容:⑴图画:每卷之首印中外地图或风景图,及地球人影像。
⑵论说:必取政事学问之关于大本大原切于时用者,乃著为论⑶学说:述秦西名儒之最精要者⑷时局:论天下大事以为中国之鉴⑸政治:专以养国家思想,使吾人知文明世界立图之原本⑹史传:或中史或外史或近史或人物,随时记载⑺地理:或总论或分论⑻教育:本报以教育为主义,故于此门尤注意焉,或论原理或方兴未艾,总以合于中国国民教育为目的⑼宗教:宗教者,德育之本也,本报信仰自由,思想自由,惟陈列各义加以发明,以备读者采择,无人主出奴之弊⑽学术:或哲学或艺学,或中国固有之学,颉其精华论之⑾农工商:三国富国之本也泰西斯业发达之状及其由来,以资比较⑿兵事:武备者国农之精神也,特注意焉⒀财政:理财学今为专门科学,凡立国都所宜讲也,故条述其理法⒁法律:中国所尤缺者,法律思想也,考试述法家言以导之⒂国闻短评⒃名家丛谈⒄舆论一斑⒇小说(21)文苑(22)介绍新著(23)中国近事(24)海外汇报(25)余录这25条把梁 任公的“民史“观在报约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应用 其二,“民史”观直接影响到梁任公对报纸功能论和受众的认识民史”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民智、绅智、官智关系的界定,这也是影响梁在考虑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近程中的思想决策的主要根据。
他认为民权生于民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是故“权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 为第一义”13 1901年梁在评述《清议报》的特色,说:“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14 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第一期发表了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故于政治不得不详;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 参考文献1 赵汀阳:《文化实力》,载《中华读书报》1997年4月2日第6版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3 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325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4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第301页 5 同46 蔡尚恩:《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转引自甘惜分《再论新闻与历史学》,刊《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传播学院7 甘惜分:《新闻论事三十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295页。
8 同 7,第294页9 陈世敏主编:《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一九九三中文传播研究暨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台北,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34页10 同9,第39页11 《〈湘报〉后叙》,《湘报》第11号12 同 213 梁启超著:《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第三卷14《新小说报》第1期《饮冰室合集·专集》第34页,第62页梁启超的是史学思想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财务管理本科2班李小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