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36848886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仓颉二小 王文娟教学目标1.通过吟唱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吟诵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吟诵《题西林壁》导入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3、复习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4、明确吟唱古诗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二、简介吟唱的方法1、吟诵原则: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平长而缓,仄短而促1、吟唱古诗:配乐而唱三、学习古诗(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诵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吟唱,悟诗情多吟唱: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吟唱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吟唱方式读这首古诗2、学生试吟,闭眼想像,谈感受3、配乐吟唱4.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四、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五、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写实   观察的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观察的效果不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