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覆天翻慨而慷—大河北镇改革开放40周年纪略慨他人以慷.docx

30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328422650
  • 上传时间:2022-07-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18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地覆天翻慨而慷—大河北镇改革开放40周年纪略慨他人以慷1、行政与经济管理体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变迁 70年代初期,具有“文革〞色调的新华公社被撤销恢复原名大河北公社,并设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大河北范围所属12个生产大队随即恢复原名80年代初期,开始摸索实行生产队分组作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多数以组定产,按组确定报酬,仍旧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核算管理体制,政社不分1981年,大河北公社开始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石洞沟大队黄家庄生产队在全公社第一个完成分组承包到1983年春,大河北乡全部落实了第一轮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分田到户、公粮均摊〞1982年12月,全国从上到下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乡级政权1983年,大河北实行政社分设,撤销人民公社,分别建立乡级政府和经济管理机构,设立大河北乡人民政府和大河北乡经济联合社,原人民公社下属12个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并分设村经济联合社,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核算解体,乡村集体经济逐步萎缩,乡村经济联合社管理职能根本丧失到1986年下半年,乡、村联合社被撤销,经济管理职能改由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代管。

      各村民委员会在原生产队基础上普遍建立村民小组,设立村民小组组长这时的村民小组已不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只是起着协助村委会完成上传下达、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具体工作任务 1999年7月,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大规模合乡并镇是年7月29日,省政府撤销大河北乡行政建制,合并到刘杖子乡管辖,原村以下管理体制不作变动后因大河北乡地处偏僻、管理不变,凌源市人民政府2000年6月决定成立隶属凌源市管辖的大河北办事处,管辖范围为原大河北乡行政区域2022年12月30日,省政府批准朝阳市政府请示,恢复大河北乡行政建制,建立乡人民政府是年内,全国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征收被免除,村组干部开支渠道改由上级转移支付村级干部做了精简、人口在2000口人以上的村保存村干部5人,人口1400口人以上的村保存村干部4人,人口在1500口人以下的村保存村干部3人由于村民组长的开支渠道没有纳入转移支付范围,绝大多数村民组长被精简掉,少数被保存的由村委会视其工作量年支付工资100—300元不等,更多的村民组长的工作由村干部或其他人员兼任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2022年10月24日,凌源市人民政府根据《辽宁省政府关于朝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辽政发[2022]186号),决定撤销大河北乡行政建制,在其原辖区设立镇级建制,大河北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代。

      1、产业经济及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乡村各项产业的大发展 农产业经济遍地开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开始土地精耕细、并不断加大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大河北主种粮食作物为玉米、谷子、高粱,其次为大豆、水稻、小麦、还有地瓜、土豆、荞麦等杂粮由于玉米适应性强,且高产稳产,成为大宗粮食作物70年代后期播种面积稳定在总耕地面积80%以上1982年后落实生产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玉米单产超过500公斤,最高地块年单产可达800公斤以上80年代中后期,在大河北、魏杖子两村推广“明水开发〞千亩水稻栽培,面积达800余亩,单产实现700-800公斤 同时,全乡开始大面积栽植果树、梨等水果,达到了“村村有果园,户户有果树,年年果卖钱〞大力倡导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家庭收入,“进山户〞、“万元户〞不断涌现据调查了解,1979-198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3.9%,农林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粮食产量年超过5000吨,年均增长5.1%; 水果产量年达到2000余吨,年均增长5.1%;终止了全乡大量村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历史。

      到本世纪初,全镇农业生产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青河源有机农业公司、盛达食品公司2家农事企业盛达食品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青龙河〞有名商标,建900平恒温库已投入使用; 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个、种植大户20余户;有6个村(瓦房、宋杖子、魏杖子、大河北、榆树沟、庙北)开始推广保护地等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突破900亩,大田种植也在逐步改变单一的玉米种植结构,向着小杂粮、裸地蔬菜、中草药特色种植推进,全镇特色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水果产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主要受干旱与病害影响,全乡绝大多数果园不复存在全镇开始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全镇拥有山楂、山杏、大扁杏、大榛子、核桃等干鲜果经济林面积6000余亩畜牧产业不断发展,现有畜牧小区9个,养殖公司10家,牛、猪、羊大场大户分别发展到35户、22户、18户 乡企与私营经济统领经济半壁江山大河北的乡企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乡村两级曾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在矿山开发、材料加工、铸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业等多种行业寻求突破,先后办起了农具厂(联合厂)、水泥厂、建材厂、食品厂、塑料厂等一批乡办工业企业。

      在大力发展乡村企业的背景下,全乡各村也积极行动起来,1976年——1980年间,全乡共有9个村(大队)办起了17个小型村办工业1986年宋杖子村建起了果脯厂; 1997年瓦房村建起了红砖厂,并于2022年转制租售给范兰生,成为私营企业2022年6月,红砖厂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关停 到八十年代后期在村办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的同时,个体工业企业也进入了办厂高潮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乡村曾试曾办过食品厂、蒸气瓦厂、煤矿、玛瑙矿等企业,均因质量问题、资源不足或产品滞销半途而废 大河北水泥厂是一家规模较大的乡办企业,于1977年土法上马,当年产七O砂2100吨,实现产值8.3万元,利润0.2万元当年完成厂房等附属设施建设,拥有固定资产10.5万元,职工195人1978年至1979年开始建设水泥生产线遵循了“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原则,采取了“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方法节省资金办厂1981年到1998年不断进行改、扩建,最高年产量达到2.6万吨1993年企业自创“本金倒算法〞管理模式,被辽宁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效益“小巨人企业〞,阅历在凌源推广该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40万元,滚动资产120万元,贷款余款达到286.7万元。

      1994年4月根据国家政策,该厂采取认记部分银行贷款方式转制出售给王树生,成为个体企业到2022年,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而调整,企业关停转产油漆和涂料 乡村企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增加了乡村经济收入,而且安排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他们离土不离乡,出增加家庭收入外,还逐步培养聊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 进入新世纪,个体私营企业成为乡村经济主力军凌源市洪利漆业有限公司,2022年注册建成,产品主要为工业和民用油漆,被朝阳市有关部门评为“优质产品〞该企业占地面积6亩,固定资金40万元,滚动资金300万元,年生产各种漆类产品2000余吨销售地域除市内凌源钢铁公司、凌源劳改分局、城市建筑等企业(行业)外,主要销往山东、沈阳、北京等地; 企业常年职工16人,2022年上缴国家税金15万元凌源市龙河源粮业专业合作社,启动于2022年,采取“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原料为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小杂粮通过专用设备加工后精装出售,年产量200余吨,被誉为“纯洁的绿色产品〞凌源市大河北乡廷军木材加工厂,工程启动于1986年,企业占地14亩,总投固定资金100万元,滚动资金300万元主要经营木材加工,年产量木片1500余立方米,销往河北省玉田和天津市等地。

      企业常年职工20人,年上缴税金2万元凌源市瑞泰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宏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1998年4月建成投产,企业法人王树生,为一家2022年水泥生产成功转产油漆和涂料的私营企业 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之初,全乡仅有供销社、食品站、粮库、邮电、金融等几家国营、集体服务企业目前,全镇市属派驻企事业单位机构齐全、服务设施及功能完备,确保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有资料显示,截止1987年大河北供销社下设6个网点,有职工45人,即全民所有制27人,集体所有制18名拥有固定资产212092元,自有资金133710元,农民股金9855元,大汽车一辆,拖拉机一台; 全乡农副产品收购年发生金额为50余万元、商品销售额年不足20万元、商品库存价值年仅达到50余万元到1991年,大河北供销社各店组开始实行承包制,一直延续到2022年供销社体制解体此期间,食品站、粮库也随着形势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全乡个体商业迅速发展,根本达到到了村村有超市目前全镇各类超市发展到70余个,其中综合超市38个(批发超市3个),粮食购销店8个,家电店3个,服装店3个,理发店6个,鞋帽店2个,五金装饰3个、饭店8家。

      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大河北镇第一个农贸市场1985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后于本世纪初相继在境内瓦房村所在地、庙北村所在地、杨树沟门村所在地、南刘杖子村所在地分别建立起农贸市场,活跃了当地经济,便利了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农贸市场为延伸,零售网点和相配套的市场服务链根本形成,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促进了乡村商贸流通业的昌盛 生态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业态,从2022年开始起步,目前镇内建有红石山国家aaa级生态旅游区和投资3700万元的青龙河湿地景观,还有冯家沟苍鹭栖息地、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两处景点; 现有旅游企业1个,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万人次;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全镇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3、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河北的教育事业从实现“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教育均衡〞发展,结构趋于合理,办学条件得到空前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小学教育发展迅速1985年凌源县人民政府对大河北小学义务教育完成指标进行了验收,入学率达到98.3%; 年末稳定率达到98.6%;合格率达到92.3%,小学领导班子胜任率达到99%;1986年末镇内12个村,每村都有一所1—6年级小学分校,另有13个分散教学点。

      共有小学教师178名,其中女教师55名,民办教师97名,代课教师8名,幼儿班两处,幼师2名,学生人数达2766名;2022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小学分校进行合并,由12所合并成8所南刘杖子小学合并到杨树沟门小学;东山小学、西何杖子小学合并到庙北小学;宋杖子小学合并到瓦房小学 截止2022年末,有瓦房、魏杖子、大河北、黄土梁子、石洞沟、榆树沟、庙北、杨树沟门等8所小学,45个班,85名教师,756名学生新建大河北中心小学6600平米办公楼一座,新上校车2辆,运营线路总长达到30公里 二是初中教育长足发展1977年在原“新华中学〞基础上改建大河北中学,并在沙滩上新建校舍当时条件艰难,环境恶劣,广大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难奋斗的革命精神,在11.37亩的沙滩上,建砖瓦房24间,根本满足学校教学和生活需要; 1984年8月暴雨冲垮校区,1986年5月征地25亩异地搬迁建校,年末建成新校舍60间;1991年又在庙北建中学分校一处;2022年筹建标准化九年一贯制中学,再征地25亩,建成四层12班型教学楼一和三层宿舍楼一栋、食堂一栋,可容纳500名师生同时住宿就餐校园占地总面积3001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959平方米,庙北中学分校被撤并。

      2022年末,中学有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